骨子里就有自由的基因,所以一直在寻找自由的方向。
读书时觉得离开了学校与老师就会得到自由,望着窗外的蓝天白云,便盼望着能早日毕业。
毕了业步入社会,感受到了短暂的自由,也许是种彷徨。但,人是感情动物,到了年纪,寂寞孤独便不期而至了。义无反顾地带着玫瑰般地笑容,踏入了钱仲舒老先生所说的围城里。既然是围城,便没了洒脱的自由。
人啊,真象是上天设计好的程序,到了某个时点,便要完成某项任务。人类存继了万年,无论古人与今人,都在重复着这样的程序。殊途同归,只不过是几个插件不同罢了。既然是程序更没自由而言。
人类再进步,科技再发展,也不可能发展到心动身不动,也就是用意念去繁衍后代的地步。人类还必须去亲历亲为。在某一时间点,遇到某一个人,发生某一件事情,这就是因缘。有一位禅师说得好,世间没有对错,只有因果。
其实自己早就明白,自由是建立在尊重他人的基础上的。有了孩子,更加明白了,一切以满足自我为目的的自由是可耻而低俗的。
人是群体性动物,对于父母我们是孩子,对于妻子我们是丈夫,对于孩子我们是父亲,对于上级我们是下属……。我们在各种角色之间转换,又在各种角色之上尽着自己的义务与责任。而各种角色的相对固定,又注定了我们的不自由。
人之所以痛苦,也许是找不到心灵的自由。我们的肉身可以随处可去,我们的灵魂却被自己所建的无形的监狱囚禁,这就是心牢。
人类真正的愉悦来自灵魂,灵魂的自由。
佛家也讲自由。其实佛学的最终目的就让人类的灵魂得到解放。
如何在凡俗的生活中找到心灵的愉悦呢?《金钢经》里有句话“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指对任何事务都不贪恋执着,情感不胶着于事物,这样才能游心无碍,洒脱自由。而后在“生其心”便会快乐地做人做事,而不被金钱与功利所左右。正因为这样,做起事来便会有从容的心态与博大的气象。做为凡人便离心灵的自由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