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一直在读成甲老师的《好好思考》这本书,在前两章里收获最大的一点就是:思考的四个模型。
如图,大家可以看到,思考模型呢有4个层次,我们平时见的最多的,也就是我们普通人用的最多的方式,就是当遇到一个问题的时候,立即去找答案,然后寻求到一种方法技巧,这就是第一个思考模型——经验技巧。
第二个思考模型,就是方法流程,找到经验技巧了,再把它提炼成方法流程,应用在同类问题上。
第三个思考模型,就是找到经验技巧、方法流程背后的学科原理,也就是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之后再把它应用到许多方面。
第四个思考模型,就是从哲学视角去思考问题,通过一个问题最后发展出一个思维模式,得到一种新的认知,这个模型相对有难度,也是一种最高境界。
我们大多数人,可能都处于第一种思考模型,好一些的可能应用到第二个思考模型。事实证明,在学习的初级阶段,人们往往比较关注具体答案,而到了学习的更高阶段呢,应该关注的是形成答案的思路,也就是你思考答案的过程比答案本身更重要,这也就是牛人不同于我们普通人的地方。
为了更好地理解,我们来看成甲老师是如何应用的:
他曾经和一位老师一起出差,然后出差的时候,他发现这位老师不管是和谁,哪怕是第一次见面的新朋友,也有聊不完的话题,就好像认识了很久一样。他觉得很奇怪,因为他自己就是一个不善于和陌生人聊天的人,是很可能把天聊死的那种类型。
然后他就开始观察这个老师是怎么做到的。他发现这位老师在和别人聊天的时候,有一个不一样的做法,就是当彼此聊到快要无话可说的时候,这个老师就会开始提问,比如他会问:“哦,原来您是***方面的专家,我正好有个疑问可以向您请教一下……”结果呢,这个问题一下子就打开了话匣子,双方又可以聊很久。
成甲在观察到这个现象以后,他总结出来一个技巧:就是和陌生人聊天的时候,要聊对方擅长领域的事情。他把这种方法起了个名字叫做“提问破冰法”,由此,他学到了一个经验技巧。
这也就是我们平时解决问题的第一个思考模型。但是,成甲又顺着这个思路,继续给自己提问:这个答案更底层的原理是什么呢?他找到了答案,他认为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的本性就是需要被尊重,向别人请教就是满足了对方的自尊心。同时,每个人都更在意自己。对方关注自己,我们也关注自己。可是人人都只关心自己,没有那个交集的地方,大家就只能尬聊了。但是如果你切换到对方视角,就打破了这种僵,重建了关系。
分析到这里,成甲老师并没有止步不前,他继续追问:他是怎么想到这个答案的,为什么我以前想不到,他思考问题背后的思维方式是什么呢?
通过这样的提问,他发现过去自己在和别人沟通的时候,如果没话可讲,习惯用的思维方式是:我该说些什么呢?而这位老师遇到了这种情况时,他习惯的思维方式是:别人可以说些什么?
这两种思维方式的差异其实可以总结为,以自我为中心的模式和以用户为中心的模式。
现在,大家就会发现,问题已经从一个具体答案技巧,转到了思考问题的方式,是以自己为中心还是以别人为中心?到了这个程度,其实这个问题已经是一个哲学问题了。
在阅读了这部分内容后,我突然觉得自己过去数十年“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思维模式是多么的肤浅。
我们常说,一个人最难发现自己的思维盲区,因为人们意识不到自己没有的部分。但是,你的盲区,在懂行人的眼里,其实是平常事。如果我们能从别人不一样的做法里追问他的思维方式,你就能透过别人看到自己的思维盲区,这是多么有意义的一件事啊!
希望本文对你有一点小小的启发,希望大家都能好好的读读这本书,也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够修炼成这样的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