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家文化因甘肃省广河县齐家坪遗址的发现而得名。齐家文化是一种青铜时代文化,年代为公元前2200年~前1600年,其文化影响的地区,包括陕西西部、甘肃、宁夏、青海的东部和内蒙古中南部,与中原地区相对应的是龙山文化晚期到二里头文化这一阶段。齐家文化上承马家窑文化下连寺洼文化(公元前1400~前1100),寺洼文化是齐家文化的延续发展的结果,有更多的继承性。而马家窑文化与齐家文化的承接关系并不紧密,最明显的现象就是彩陶文化快速的衰退,逐渐的被素面陶器所取代。
甘肃省广河县齐家文化博物馆
这是什么原因呢?
我认为有两点,第一是气候。黄河上游是东亚季风区的边缘地带,对气候变化较敏感。齐家文化时期正是处在一个气候干冷的时期,在距今4300~3700年间。我们看看马家窑文化晚期的生业和齐家文化的生业,马家窑文化晚期的生业方式主要是旱作农业和畜牧业共同发展,以种植粟和黍为代表的旱作农业占据绝对主导,家畜饲养以猪为主,值得注意的是绵羊数量开始增多。齐家文化的生业可总结为农牧结合的生业方式,小麦、黄牛、绵羊和家马的传入使种植农作物和饲养动物的品种增多,绵羊取代猪成为数量最多的家养动物,畜牧业呈现蓬勃发展的趋势。第二点是游牧人群。马家窑文化人群不会因为气候变得干冷,农作物减产而彻底丢掉其文化,一定是有更先进的技术和更强势的文化,让马家窑文化人群被动的接受。是中原地区的文化码?显然不是,在齐家文化人群接受中原地区的文化是玉器,玉器作为礼器在齐家文化中并不突出,制作数量不多也较粗糙,只是权贵阶层显示身份的一个标志。齐家文化突然出现的青铜器才是其彻底取代马家窑文化的主要原因,中原地区的陶寺在此阶段已有青铜器,不过是砷铜合金,砷铜合金要早于锡铜合金。而齐家文化的青铜器主要是锡铜合金、铅铜合金和红铜,早期齐家文化遗址中没有发现青铜器,到了约距今4000年以后才出现。所以,齐家文化的青铜器不是从东方传入,而是从西方带来的。从西方跨越沙漠和草原必定是游牧人群,那么这些游牧人群从那里来的呢?我们就要把目光移向中国的西北角,那里有著名的喀纳斯湖国家地质公园,对了!就是阿尔泰山脉。
阿尔泰山蕴藏着丰富的铜矿和锡矿资源,从考古发现表明,公元前2200年~前1800年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在阿尔泰山兴起,随即在欧亚大陆广泛传播,该文化是最早的青铜文化之一,典型器物有倒钩铜矛、弧背刀、套管空首斧等。在南西伯利亚,该文化承接奥库涅夫文化,至少在公元前2000年之前塞伊玛-图尔宾诺人群南迁到天山北麓。我推测南迁的游牧人按地理上的划分是阿里马斯普人,印欧人种,也是塞人的一支。古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德记载阿里马斯普人居于额尔齐斯河上游流域,“阿里马”的意思是“一”,“斯普”是眼睛,故名独目人。中国史籍《山海经》也提到遥远的北方有个一目国,其民独眼,在面部正中。据《独目人》记载阿里马斯普人人口众多,勇悍善战,畜牧业发达,羊马成群。原居住在新疆北面的是切木尔切克文化人群,遭到塞伊玛-图尔滨诺人的攻击,被迫南下塔里木盆地,在以后形成新的文化,今称小河-古墓沟文化。切木尔切克人应该就是希罗多德说的伊塞多涅斯人,属印欧人种。在公元前5世纪之前就与蒙古人种同化,含有少部分蒙古种亚人种特征。伊塞多涅斯人也是塞人属于戴尖帽的塞克人,中国史书《汉书》称他们为塞种。戴尖帽的塞克人的牧地以后为乌孙人的领地,乌孙人与塞克人的文化有相同发展线路,有着相互继承的关系。还有种说法经考古发现吐火罗人也就是中国史书上称的大月氏人,在公元前2300年迁入阿尔泰山南麓而形成切木尔切克文化。
齐家文化的青铜器与游牧人的关系。
甘肃省博物馆.四坝遗址.权杖头
甘肃省博物馆.弧背刀
青海省西宁市沈那遗址出土.倒钩铜矛
青海省贵南县尕马台出土.铜镜
早期的青铜器都是锻造定型,成分主要是红铜和砷铜合金。塞伊玛-图个人滨诺人冶炼青铜使用锡铜合金、铅铜合金等,采用锻造和铸造工艺,因此掌握了最先进的治金术。因为气候的变化和扩张的需要,南迁的人群必须要寻找铜矿资源,在赶走切木尔切克人后他们来到了河口西走廊。在祁连山北麓的山丹县四坝滩遗址发现的遗存与塞伊玛-图尔滨诺文化关系密切,如:四羊青铜权杖头、汉白玉权杖头、弧背刀、套管空首斧等。并在缸缸洼和火石梁发现了两处青铜作坊遗址,里面有炉渣、铜矿石和木炭,经检测都是砷青铜,这表明该遗址与欧亚草原文化早就存在某种方式的联系,遗址的青铜生产可能开始于公元前2135年。翻过祁连山到了南麓,在西宁沈那遗址,发现了齐家文化一批遗存,有骨器、石器、陶器、铜器和白玉环。其中有一件倒钩铜矛最为特别,蕉叶状,矛銎较长有三圈箍,銎与刃部之间有一倒钩。塞伊玛-图尔滨诺文化最典型的青铜器就是倒钩铜矛,沈那遗址出土的这件铜矛应是一件仿制品,不能用作实用武器使用。另外青海贵南尕马台发现一面饰有星纹的铜镜,这说明与新疆和中亚地区存在文化上的接触,类似风格的铜镜在天北路,阿富汗巴克特里亚地区,土库曼安德罗诺沃文化青铜器上都有发现。
齐家文化的陶器与游牧人文化的关系。
齐家文化博物馆.高领腹耳罐
甘肃省博物馆.圜底罐
齐家博物馆.朱开沟遗址蛇纹鬲
齐家博物馆.蛇形纹罐
齐家文化以多种形式的罐为主要陶器组合,带有双耳或者三耳,或者有高领,有些陶罐表面绘有简单几何图案,其与马家窑陶器上的图案有较大区别,已没有了多少继承关系。就以圜底罐来做一个对比,从考古资料看,齐家文化圜底罐包括彩陶罐、施纹罐和素面罐三类。在上世纪90年代就有学者指出齐家文化圜底罐是外来文化,主要受到切木尔切克文化的影响。碳14检测出土的齐家文化圜底器,年代大致在公元前2000年~1500年,分布于河西走廊以东的甘青河湟谷地。其彩陶纹饰主要有网格纹、平行斜线三角纹、波折纹等,还有一件出土于广河齐家坪的蛇形纹罐上的纹饰与内蒙古伊金霍洛旗朱开沟遗址出土的蛇纹鬲一模一样,这么看是齐家文化人群穿过宁夏地区来到朱开沟,亦或是朱开沟人南下来到了齐家文化地区?不能漏掉的是还有一条草原之路,从阿尔泰山直接向东很快就可以到达内蒙古草原南缘地区,为什么在朱开沟停下呢?因为那里有铜矿资源。
再看看齐家文化的墓葬的埋葬方式。
甘肃省博物馆.齐家文化墓葬
齐家墓葬主要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还有一些偏洞室墓,随葬品数量和质量差别较大,说明阶级分化比较严重,富人随葬品较丰富,如:陶器、玉器、动物牺牲等。大多数墓葬是单人葬,也有一些二次葬。齐家文化墓葬最显著的特征是多人合葬,均为1名男性仰身直肢,旁边伴随1名或2名女性,多侧身屈肢,而且向男性。有西方学者认为齐家文化男女合葬的方式与欧亚草原鄂毕河流域的塞伊玛-图尔宾诺东部分支的殉夫人群非常的相似。从狩猎向农牧业经济转变后,男性的地位提高,从别的部落掠夺女人,因此女人失去部落的保护,妻子被迫为丈夫殉葬。还有齐家文化发现了中国最早的家马,它们与羊和黄牛一起作为动物殉牲出现,这种埋葬传统与中原地区不同,而与草原地区相似。
甘肃省博物馆.齐家文化玉器
齐家文化的玉器在这里不过多的叙述,因出土的玉器多是小型玉石,如:壁、环、琮、璜、刀等,加工并不精美,种类也较少。是沉积构造的软玉,玉料来源可能来自甘肃临洮,还发现有新疆和田的玉料。这说明齐家文化接受了来自中原地区某一些意识形态的影响。
综合论述:公元前2000年上下中国经历了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在欧亚草原文化的影响下,小麦、黄牛、绵羊、和家马传入到中国。如:山东聊城教场铺、日照两城镇遗址发现的碳化小麦,河南柘城县山台寺遗址出土的黄牛骨架等,年代都是在距今4000年。同时冶金术也传入中国,如:山西陶寺出土的砷铜铃、齿轮形器等。冶金术的传播不像小麦和牛羊输入,对于农业人群来说种植谷物,饲养牛羊的方法不难掌握。铜器就不一样了,青铜合金冶炼技术和锻造和铸造工艺代表当时最先进的技术,一定是冶金术的传播是随青铜时代铸工的迁徙而实现的。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主要是由阿尔泰冶金工匠和针叶林带游猎人群形成,而演化成由武士、游牧民和冶金工匠组成的族群。我在这里想象一下,塞伊玛-图尔滨诺人离开阿尔泰山南下征服了切木尔切克人并侵占了他们的牧场,在壮大自身族群的同时也在吸收切木尔切克人的文化。当游牧人群进入到河西走廊,遇见的是蒙古种的古羌人,越向东迁徙古羌人越多,游牧人依靠先进的冶金术和家马的机动性不断的征服。可是他们的人数太少了,在数百年的岁月里,古羌人也将他们渐渐的同化…。我的这个想象就解释了到目前为止考古发现还没找出齐家文化墓地中外来人群,从出土的人骨分析在体质特征上属于蒙古人种。但对天山北路出土人骨线粒体DNA检测显示,齐家文化人群与天山北路人群的确存在密切的遗传关系。中国史籍对西北方游牧人最早的记载是《穆天子传》和《逸周书》均成书于公元前3世纪,记载有“伊尹献命列禺氏于正北”,禺氏就是月氏,也称吐火罗人,居地在山西省西北地区平鲁区一带,也就是说月氏人至少在公元前7世纪之前就已游牧在内蒙古草原南缘一带,朱开沟遗址就是在这一带。公元前7世纪,齐桓公和秦穆公在西北方进行征伐,月氏人退向河西走廊酒泉以东至武威一带。同样乌孙,自称昆人,在公元前7世纪之前游牧于宁夏固原地区。后被秦国击败,退到河西走廊酒泉与敦煌一带,并臣服于月氏。
我要说明的是,各种游牧族群无论是月氏人、乌孙人或者称之为阿里马斯普人、伊塞多涅斯人在欧亚草原他们被西方人统称为斯基泰人,波斯人统称他们是塞克人,中国古书上统称为塞种。那么塞伊玛-图尔滨诺文化人群就是由游牧于阿尔泰山周边的各部族人群所组成,在向东迁徙后发展出齐家文化和之后的寺洼文化。这些游牧族群在与古羌人融合后消失了吗?没有…有学者说这些融合后的游牧人形成了氐人,我赞同这个观点,羌氐人在古籍里总是连在一起的。在创造寺洼文化的同时,这些氐人并没有停下脚步,而是沿着岷江南下进入了四川西北地区,茂县营盘山遗址的发现可以找到证据。同时期在成都平原上兴起三星堆文化有没有他们的贡献呢?如果有,那就是这群游牧人最后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