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傍晚在微信上看到《两位同学被北大保卫部跟踪、拦截的来龙去脉》一文,作为一介P民,忍不住也谈谈对燕京学堂的一点个人看法。
(一)无风不起浪
早在2014年4月30日北大启动“燕京学堂”计划之前,有关“燕京学堂”的争论就已经开始酝酿发酵。去年10月底,我就曾耳闻静园将有重大改建工程,并且偶然目睹了身着“北大考古”字样马甲的考古技工对静园草坪进行集中钻探。当时我还不太了解这是什么回事,后来翻阅相关资料,回忆起当时钻孔分布之密(大概每隔半步就有一个钻孔)、钻探深度之浅(未超过10厘米)根本不符合一般考古钻探的要求。经与考古系朋友确认,得知考古系内最近并未有任何师生参与静园钻探。2014年5月3号,图书馆举办邱明斤校友的“燕园留痕”收藏展,我在与邱老师闲聊中得知了燕京学堂将改建静园的消息,但并未在意。
8号,未名BBS十大首帖爆出燕京学堂效果图。由于与之前常务副校长刘伟所说的:
燕京学堂建设过程中,不会对外貌和草坪做任何破坏,只是在内部做一些改造,并在地下建一些工程,使其能够满足学堂住宿式学院的生活、教学和学术交流的需要......学校对文物价值是倍感珍惜的,不会对静园文物造成任何损害。
并不一致,遭到众多同学吐槽。不少同学担心燕京学堂在静园草坪下大兴土木会对静园造成文物破坏,由此燕京学堂开始进入公众视野。针对同学们的疑虑,燕京学堂筹备组办公室10号发表声明,称效果图是一场误会,效果图颜色与风格并非将来建筑的外观,并保证会遵守文物保护法律法规,不改变六院外观和建筑风格。但之后筹备组并未给出燕京学堂“正确”的外观。15号,中国青年网转发法制日报的报道(见《北大将新建“燕京学堂” 效果图被指更像高级会所》),称静园改造已上报国家文物局,方案在审批中。16号,新华网发表《“北大不是开发商!”——北京大学静园修缮计划引争议》一文,指责北大修缮静园缺乏深思熟虑。考古文博学院方拥教授在文中表态:
为什么要开发地下空间?对此我一直就不同意......如果是迫不得已,地下空间也不是不能利用。一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就为了增加几间普通教室在地下掏个大洞,让近百年的古建筑冒着沉降的风险,真是得不偿失!
此时,大家对燕京学堂的注意力更多集中于建筑效果图和燕园文物的保护问题。
(二)覆水难收
5月25号,英语系高峰枫先生《谁的“燕京学堂”?》一文有理、有据、有节的质疑了燕京学堂命名、选址和学科定位的问题,在朋友圈疯转,并激起了网友们的激烈争论。6月2号,同系苏薇星先生在BBS上又补了一刀——《“燕京学堂”植根何处?》。之后不久,迫于舆论压力,校方以向教师征求意见为名,匆匆举行教师座谈会,放弃在静园地下建设燕京学堂,但改为在建筑内部修缮建设燕京学堂校舍的方案。6号筹备组召开项目宣讲会,却被学生不断责问和调侃,成为一出闹剧。(相关内容可见《燕京学堂招生推广会现场速记》)8号,北大学生自发成立燕京学堂调查小组,发布问卷。19号问卷结果公布(见下图)。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燕京学堂项目本身,反对者数量与支持者并没有相差太多。对于选址静园,反对者才占据绝大多数。此时,燕京学堂已经不光指向建学堂那点破事儿,本校学生住宿问题、大学教育改革、领导特权、民主民意都成为衍生讨论的话题。
之后,北大校友组织的自媒体“北窗”,联合静园小组将调查结果发给了校领导。6月28日,校方回复将在7月9日举行燕京学堂专题咨询沟通会,但因为沟通会时间点选在学生放暑假离校时间,又被广大同学吐槽。至此,燕京学堂风波也暂时得到平息。
(三)再起波澜
本以为“燕京学堂”的争论暂告一段落,没想到毕业前夕,有学生在微博和人人上号召毕业典礼时借学堂一事嘘一下新上任的恩哥。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据朋友透露,校方对此紧急召集各院系负责人仔细商量研究对策。不过毕业典礼当天并未发生起哄事件。
另一个没想到是今天静园声音爆出两名身着“静园声音”文化衫的同学(是否为P大学生,文章并未透露)手持印有“决策者不必高尚,请勿卑琐”内容的A4纸,在静园拍照时遭到校内保安阻拦,并引起双方对峙的事件。保卫部的做法又招来P大同学一片骂声。
(四)一点想法
作为曾经的P民,个人觉得建个学堂并没有什么,起个奇葩名号我也不关心,但选在静园建学堂无意中戳中了几个“痛点”:
1.据小道消息,今年9月份入学,所有学术硕士将全部搬到圆明园住宿,同时直博生住宿条件从一室两人降为一室四人(信息有待核实)。去年我记得曾有学生反映圆明园住宿条件太差,当时恩哥校长一口答应今年绝对要解决问题。现在看来,本校学生的住宿问题不仅没有解决,反而变得更加糟糕。而且今年校园内几栋宿舍楼都要翻盖(比如勺园),这时又在核心区冒出个学堂,专为留学生提供舒适的住宿环境,就冲这一点校内同学也会强烈抵制!
2.有学者称北大建燕京学堂主要是针对隔壁的“苏世民学者项目”,北大想赶在清华苏世民项目开班前就进行招生,以彰显自己之“先进”。如果真是如此,那隔壁再黑我们时又多了一个笑话。大学的理念是什么?难道办大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多聘请几个外国学者,让他们在中国学术舞台上引领风骚?然后北大就国际化了?王炎教授有句话我特别赞同:
燕京学堂不仅是静园问题,也非北大内部校务的分歧,而有更大的意识形态背景。在“讲好中国故事,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背后,是焦虑别人不承认自己。为让西方肯定,不惜以他人的眼光重塑自己的形象,不断证明自己的存在,证明有“世界一流大学”。这种意识深入骨髓,不仅国家层面,也渗透到个人伦理,中国已成为“他人导向的社会”。
学堂这件事不禁让我想起蔡元培对北大的改革。今日野心勃勃的改革家总喜欢拿蔡元培说事,可实际上蔡元培的改革实践与今日的北大早已南辕北辙。先人的长远眼光与博大胸襟现在这些急功近利者怎能看得明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