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最近因为种种事情夹杂在一起,导致情绪不宁,戾气繁重,头稀昏,综合概括就是一个字,忙。忙项目;忙运营;忙杂事;也算是体会到了屋漏偏逢连夜雨的感受了吧。难得抽空,相对前阵子发生的一些事情,谈谈自己的碎碎念吧
—02—
其实我一直都认为,任何动物自出生以来,都应该是追求“享乐”的,而在人类文明中,“享乐主义”确实“毒瘤”,对于结果我自然是百思不得其解的。我还没去过国外,自然无法武断的验证这个结果的正确性,但在书中,新闻中,以及别人的口中,总是能嗅到一句,中国人是很能“吃苦”的一类人。记得央视曾经将摄像头对向街头巷尾的百姓,很直接的问道 :“你幸福嘛?”
几乎所有的镜头里,男女老少都是龇牙咧嘴的笑着,一口不去接拍牙膏广告着实可惜的大白牙,操着标准的地方普通话回答“我幸福啊!”,但有个外地打工大叔用手紧了紧衣服,略显无奈的回答“我姓曾,不姓胡。”随后镜头就转向一个白头发的男旅客,他并没有直接回答问题,而是说:“国外已经做过统计的,老年人的幸福指数比青年人多。”这两个略显格格不入的镜头,在某种程度上而言,它并没有“失真”
毕竟现在城市里的很多人,一天的安排就是上班和加班,感觉“工作”就是他们大部分或者是全部的“生活”了。为此,不知是否该为之悲哀,毕竟也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03—
“发际线”,“过劳死”,“996”,新兴的网络词语里,总能看见背后那不为人知的心酸。回忆起苏宁事件,作为一个IT人,不知道该如何客观的去评论这件事情,于是只好求助于知乎,发现结果如是:晚上10点下班算早的,11-12点是正常的,加班就是凌晨1-3点,上线多半是通宵。别人在羡慕赚得多的同时,说真的,这个工作强度,每小时单价真的和其他行业差不了多少。
回忆起一个朋友的学弟,在帝都的应届211毕业生,有丰富的实习经验,也有不错的成绩。实习结束后离开了北京,回到家乡省会城市。不错的简历让面试很顺利,但老板却和他说,“一个月3000,做满一年交公积金,工作时间996”,年轻人不要在意钱,也不要在意加班,更不应该在意工资,对于年轻人来说,机会和成长才是最重要的。
员工和雇主是平等关系,你给我薪资,我帮你创造价值,假若一方自视过高,那么这段关系就很危险,如同炸药一般,只需要导火索点燃,就会瞬间支离破碎,员工累死累活,上班996,没有一点个人空间,生活中除了工作就是工作,到头来福利也不过如此,我想就算是上市公司,承诺股票期权,能坚持熬下去的人也少之又少吧,谁都会画大饼,但不是谁都愿意饿着肚子做大饼的。
—04—
的确,互联网行业多996,创业公司多996,但并不是和996划等号的,呼吁狼性文化的实质,只不过是一群恶心的吸血鬼。
并不是所有的996都招不到人,也不是所有的996都留不住人,就如鼎鼎大名的BAT来说,晚上12点下班也是常态。
然而华为的狼性是激励机制,只要你努力工作,一个持50万股的员工年终分红超过100万,腾讯也有着完善的福利待遇,免费的大巴,8点工作餐,打车报销,而且就算离职了,凭借这份履历也能找到不错的工作。
相反不少公司学BAT加班,学他们996,告诉员工大公司都是如此,整体行业就算这个风气,一回头谈到待遇,却又是我们不是BAT,工资待遇赶不上他们。
—05—
我很难想象,一个人好不容易来世界走一遭,却把有限的时间都分给工作,甚至还会侵蚀睡眠时间。扪心自问,你是多久没有见到过日出和日落了,记忆中是否全都是星与月了呢?
尽管很多时候,是社会要求我们如此,生活所迫,身不由己。领导会说,市场竞争大,优胜劣汰,你不努力,就会被对方斩下马来。这说的就是事实。社会也会说,90后独生子女一代,肩上的担子重,这说的也是事实。
世界上幸福感最高的几个国家几乎都集中在欧洲,日均有效工作5-6小时,有充裕的时间去沙滩,去度假,去融入自然,去陪伴亲人,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他们也没有被饿死,照样活得好好的,甚至还能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06—
大环境下,国家着重GDP的增速,公司也看中利润,生产和消费的数字成了进步的标准,幸福感反倒是次要的了。
表弟和我说,他的前东家,“加班”现象严重,985是常态,期初他觉得年轻点没关系,连续三个月后,患上了肩周炎。忍受不下去,辞职了。我笑着说,等你当老板了,一定要写下“不加班”这条强制性的企业文化。但我却没告诉他,我的工作时长与强度远在他之上,而颈椎和肩膀早就不争气的挂彩在了冲锋的路上。
—07—
别再听信周围“如果你不拼命工作,凭什么你比别人有更好的生活。”这样的鸡汤了,赚钱是为了更好的活着,但无止境的工作完全违背了初衷。
本末倒置以后,你是否还记得你当初对这份工作的期许和对未来生活的向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