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我是个很喜欢看电影的胖纸,从少年,到中年。
当然,我对于到哪里看电影,看什么电影,什么样的电影才是一部好电影,怎样以正确的方式“打开”一部好电影,还是有自己的标准的,俗称:我有我一套!
到哪里看电影?
那得看我当时要看的,到底是一部怎样的电影。
有的电影,在网上看看就好了;有的电影,我会到某电脑城,找某熟人(其实人家是熟女哦),买下蓝光高清碟片,然后正儿八经地在家里用家庭影院播放;有的电影呢,不去观影效果好、视听设备好、观赏氛围好的影院,买好票、拿上饮料和爆米花、挎着太太或者别人家的太太去看的话,那是绝对对不起电影也对不起自己的。
那么,我到底喜欢去电影院看些什么电影呢?
这个问题,如同“永恒的哈姆雷特”之问一样,是没有固定答案的。
原则上,我的观影胃口非常宽容,不排斥任何一种电影题材,甚至认定:每种电影,不管口碑和票房如何,必定有它存在的基础,也有它一度很想充满诚意地表达出来的诉求(虽然很多电影的诉求表达方式可以用俗套、恶心、混乱、无趣等词汇来形容),当然,也能至少为我们提供包括赞美和鞭挞两种方式在内的价值。
口碑好、票房高的电影,我是一定要看的——纯享受么,对吧;
偶然也会犯贱,去看那种已经被骂到连导演都怀疑人生的烂片,只是因为“大家都说它很烂,我只想看看它到底有多烂”。如果片子实在太烂,烂到简直一点节操都没有,我也可以借此清醒地观照一下自己:对于“恶俗”或“烂污”的耐受力,我的底线居然可以这么低!
其实,总体而言,我是个观影的“俗人”。有段时间,在某文艺男的操持下,一帮朋友搞了个“*&%¥影社”,每个周末,都到一个固定的地点集合,用酒肉充实肠胃之后,用电影来升华人生。不过,由于此文艺男真是个文艺到骨子里的人,所以,他每次选择的,都是深沉的、或是假装“深沉”的、“纯纯的”文艺片,我一直没弄清楚这家伙从啥子渠道,可以弄到那么多东欧的、中东的、非洲的小电影,每次开影之前,他都要深沉地上台讲上一段,希望把我们从对酒肉之欢的片面沉溺中引领出来,进入纯净的、升华精神的光明之路上去。很惭愧,看过几次之后,我发现,每次观影都是一个痛苦的、与自己的瞌睡作斗争的过程。直到某次忽然从半梦半醒中惊醒,银幕上,依然是晦暗的画面和乏味的台词,回头看看,已经很小的放映厅居然显得很空旷,因为影社成员们已经基本上走完了,剩下的几个家伙,和我差不多,要么,正在睡梦中,要么,正在与瞌睡做斗争!
哦,原谅我,我不否认文艺片也有好东西,但是,大部分文艺片,真心是用“艺术”为幌子,试图掩盖电影那装B的主题、乏味的情节以及拙劣的拍摄手法。对于“恶俗”的“烂污”,我还是有点耐受力的,起码,那也算是“真小人”的行径;但对于“装B”和“说教”,我的耐受力真心不够,如同无法忍受“伪君子”是一样一样的。
那,一部好电影,我那自以为是的正确打开方式是什么样的呢?
在我看来,一部好的电影,就该是一个神奇的“光影魔匣”,打开盖子,至少我能看到听到感受到三大关键要素:
1、有拿得出手的视听效果
我认为的好电影,起码要有拿得出手的视听效果,不管是画面,还是声效,都能撑得住台面经得起我早已被各种电影反复磨砺、长期浸淫的眼睛和耳朵,如果连这点都做不到,怎么算是好电影?你对得起我为你掏的票钱么?老郭在某个相声段子里说叨:有人总骂我的相声只有搞笑,没有教育意义,但是,相声如果不搞笑,那简直是太搞笑了——道理如是,电影,首先是“视听艺术”,如果光想着这电影有什么“教育意义”,隐喻了怎样的“主题”,折射并讽刺了怎样的“现实”,却连基本的视听效果都不过关,那你在忽悠谁呢?
2、有虐得了心的情感激荡或情感纠结
亲情友情爱情,大爱小爱微尘之爱,什么情什么爱都可以,毕竟是电影,总得有点情感激荡或者情感纠结什么的呀,如果整部片子看下来,主人公们之间的情感波澜不惊甚或有如一潭死水来,既看不出导演和演员走了心,又没办法打动我的心,你好意思说你的电影值回票价?但更可恶的,是在情感表达方面用力过猛,比如那些为“走心”而狂虐我心的所谓“催泪电影”,那些伤伦理、毁三观的“前任系列”,那些撒狗粮、抹狗血的“纯爱片”,那些情节混乱、表演浮夸的“青春杀”……唉,算了,想起来都是泪,我都觉得很奇怪,怎么会有那么多的打着“情怀”招牌的烂片出来贩卖已经发馊的“情感”,更吊诡的是,我怎么会看过那么多没有爱情、没有激情、没有深情、最终只剩下“滥情”的烂片呢?
3、有洗得了脑的价值渗透
好多年前,看斯皮尔伯格的“拯救大兵瑞恩”(雷霆救兵),视听效果不必多言,战斗友情令人动容,看到最后,大家伙儿为了“八个救一个”到底值不值展开了一场又一场讨论,有人聊着谈着恍然大悟:这不就是典型的美国主旋律影片么?——是不是“主旋律电影”其实并不重要,好电影就该这样,用不着痕迹的方式,传递某种正面的、积极的价值观,或者引爆有关某种价值观的讨论。若是导演功力够深,电影语言的运用够娴熟够高明,不用说教不用刻意强调,在潜移默化中,价值观便可直击人心,甚至超越国度、种族和肤色,形成广泛的、近乎于普世价值般的认同。若是能做到这点,那绝对是好电影!
那么问题来了:最近霸屏的“复联”,是好电影吗?
各位自行决断哈……
从还是一个农村小孩,只能偶然端着小板凳在晒谷场看电影开始,到经常瘫在高端电影城舒适的座椅里,戴着3D眼镜感受观影现场震撼的视听效果,无数电影陪伴的四十多年已经过去了。站在个人角度,我并不喜欢用战争片、动作片、文艺片……等类型来为看过的电影贴标签,在我的观影世界里,电影只有“好片”和“烂片”两种。在网上或售票现场看到预告,然后掏钱买票,然后在影院独特的黑暗氛围中沉溺一个多两个多小时,若是电影有拿得出手的视听效果,有虐得了心的情感激荡,有洗得了脑的价值渗透,不,不用三条都具备,只要一条以上就已经足够,宽容如我就有理由认定:这票钱出得值,我有幸在一个多两个小时的时间里,触摸并抵达了现实世界之外的另一个空间;但是,如果一部电影连上述三个标准中的一个都不具备的话,那只能说:烂片!大烂片!如果不幸掏钱看了烂片,我又不可能去退票,我将很不客气地用睡觉、上厕所、看手机、中途退场等方式表达我的愤怒,然后既无奈又无耻地继续准备展开下一轮或好或烂的光影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