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学到,还得做到。
just do it
案例……
想到(知道)、学到、做到,各自之间有着很远的距离,形象地讲,相差一个巴菲特,或者无数个李笑来……
成长究竟是什么呢?成长的定义很简单啊,想到之后做到。如果想到之后不会的话,那么就去学,学到之后再去做到。很多人的生命最终为什么意义不大呢?很简单啊,想到了、说到了、知道了、学到了,可惜最终并没有做到,于是,不了了之。
所以说,没有什么比“践行”更重要了,我很喜欢我们的一个读者的留言里的一句俏皮话:“人至‘践’则无敌”。确实如此。
我猜,这可能是你能在“全民讨论知识变现”的过程中能见到的最好的、最惊人的“知识变现”的例子了吧?
如果不仔细研究的话,“知识变现”这个词汇看起来没什么毛病。理论上来讲,古今中外的几乎所有人都在想办法通过知识去变现,你说你读个学位出来找到薪资更高的工作,算不算是知识变现?今天就算你种地,懂不懂现代化的工具使用,结果都不一样,这算不算是知识变现?在古代,你的家族有传男不传女的秘方,乃至于生意就是比别人更好,算不算是知识变现?哥伦布找女王融资后来找到新大陆,算不算是知识变现?
所以说,“知识变现”根本不是什么新现象,它一直就在那里啊!只不过,长期以来,相当大比例的人群从来都操作系统混乱不堪,于是,他们分不清“上学”和“学习”,“信息”和“知识”,“知道”和“做到”等浅显概念之间的或细微或重大的区别,乃至于蠢到相信“知识无用”的地步而已。
不过,若是看大趋势的话,我们必须承认一个事实:
一切的知识都正走在通往免费的路上……
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任何一个有着正常学习能力的人,都可以通过 Google 抵达大量的知识入口,比如 Wikipedia,比如 Quora,比如 Youtube,比如 Stackoverflow…… 若是你完全不懂英文,只能用中文,那你起码还可以用百度抵达知乎和优酷土豆……
而“被死亡”的传统出版业,最近正在复苏,为什么呢?当然是因为越来越多的人买书看,可为什么人们买书多起来了呢?除了“比过往更注重知识”之外,很可能更重要的原因在于“生活必需消费”在收入中的占比正在逐步降低,也就是说,虽然书价好像是涨了,但,相对于涨得更多的收入来说,其实是“更便宜”了,于是,人们买的就多了起来。也就是说,连需要纸张成本的“印刷版知识”也正在变得越来越廉价。
所以说,知识本身,变现能力并不是很强;甚至,从大趋势上来看,正在走向变现能力趋近于零的路上。更何况即便是知识,还分正确的知识和错误的知识呢,即便是正确的知识…… 还记得吗?我们认真讨论过一个论断,正确本身并无太大价值,因为你正确的时候大家也都正确,那么就没有任何相对优势。若是正确的同时,还能特立独行,那就很可能有很大的价值。
能够变现的也不一定是“认知”,知识放在那里很难自动变现,对同样的知识有了认知之后,也不一定能够自动变现。没有什么例子比 GAFATA 更精准、更惊人了,你看,同样的、正确的知识传递给了同样的一个人群,结果呢?结果跟过往我们在教育场景里看到的没什么区别:总是只有少数人真正受益,总是有绝大多数人不了了之。
那么,真正能变现的东西究竟是什么呢?
我想,能够真正用来变现的,事实上是“认知差异”:
- 面对同样的信息、知识、现象、事实、数据等等;
- 人们不仅对它们的认知不同,比如,有少数正确的,有大多数不正确的 —— 这里有差异;
- 而且,即便是在认知正确的群体中,还有认知高度、认知深度的不同 —— 这里还有差异。
读者在这个专栏里看到的例子已经“无数”了:
- 面对同样的一个概念,“法定节假日”,李笑来和绝大多数人的认知差异很大,最终大到他的“长期”比别人短一半的地步。
- 面对“时间管理”这个概念,他和绝大多数人得到的结论截然相反,他意识到时间是不可管理的,于是,不仅他自己的行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甚至干脆写了一本书,《把时间当作朋友》,在赚到很多稿费的同时,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路径。
- 同样是思考“创业”,这个专栏之外的很多人听都没有听说过“成长率”,那么,你和他们之间对于创业这件事儿认知差异能有多大呢?
- 与他一样,在同时期“撞见”比特币的人其实有很多很多,但大多数要么没买,要么只买了几个而已,要么买了很多却早早就抛掉了…… 为什么呢?归根结底,是对同一个东西的认知差异很大造成的。
人与人之间,认知差异是巨大的,弄不好大到物种间差异的地步。生活中,经常有人拿“你连这个都不知道?”或者“这个你才知道啊!”四处刷存在感,这本身就很可能是“巨大认知差异的表现” —— 因为,他们不知道,“知道”(即,认知)本身事实上作用并不大的;真正有作用的是,比别人更有高度的认知,或者比别人更有深度的认知 —— 用我们这个专栏的专门词汇来讲,就是,“ 升级过的认知 ”;而真正有巨大作用的,是“ 经过多次升级的认知 ”。
也许你好奇了:不断升级的最重要工具是什么呢?还真的有个答案:
行动中的思考。
很多时候,单纯的思考,不仅价值不高,能量也不足。事实上,“纸上谈兵”说的就是这个现象。用行动刺激思考,用思考改良行动,这才是最有效的方法。在行动中产生的思考,不仅质量高,数量多,意外惊喜也尤其多 —— 很多想法,很多总结,很多灵感,若非正处于行动之中,是不可能存在的 —— 这一点,是那些疏于行动的人永远不能理解的事情。
案例:同样的事情不同的人是不同的反应。……
没有践行,就没有可变现的东西;没有行动中的思考,就没有真正有价值的认知升级。没有认知升级,就没有认知差异;没有足够的认知差异,就根本不可能白手起家 —— 是啊,不是富二代,不是官二代,凭什么呢?
思考与行动
今天的问题只有两个,却也需要耗费不少脑细胞,认真向自己回答吧:
“用”比“学”重要;“做”比“想”重要;边做边想,比单纯想想不知道好多少倍 —— 都走到现在了,你有哪些事情,长期只处于“想想而已”的阶段,却误以为“自己需要慎重思考”呢?你忘了一件事儿:很多时候,不开始行动,是不可能产生足够慎重的思考的。
在这篇文章中,我的推理过程是不是你已经无比熟悉的了?可有什么东西是“呀!我竟然没想到!”的呢?
学习、思考、行动,改良、如此循环往复,随着时间的延伸,早就把对手甩出了不知几条街,已经远远的在别人前面了。
从知道(想到),学到,再到做到,期间要经历思考,行动,反思,改良,还有时间的延伸,这就是认知升级最重要的工具:践行、做到。
践行过程中:“肉眼可见的飞扬”,之前那个几乎没有上扬的直线”,足以让大多数人自动放弃,所以注定只有少数人真正收益,收获认知升级的惊喜。
对的事情不要想太多为什么,问太多为什么,先做起来!尤其是在大方向是正确的,但是很多细节还没有打磨清楚的时候,先上路是最好的准备。关于准备这件事情也是这样,无论你做了多么充分的准备,一旦上路了,你就会发现,总会有这样那样想不到的地方。做事本身也是这样,它是一个不断试错,调整,试错,调整的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一旦有了行动,迈出去第一步之后,你会发现在过程当中有意外,有人会主动过来帮你这是非常酷爽的感觉。
在行动当中的学习也是充满着明确方向的学习,知识变成能力的兑现率是非常高的。总之赶紧迈出第一步,及时上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