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自由的雪花挡不住欢快的记忆
【1】自由的雪花最美
给朋友送个资料,早晨起得比平时更早一些,不到六点就起床啦。
关上房门的一瞬,一阵寒风扑面而来,吓得我差点退回去。一个寒战,想想朋友在等我,鼓起勇气挪动脚步。
出了电梯口,地面湿漉漉的。下雨了。不,下雪了。我明显感觉到,钻进我脖子、打在我脸上的,是细碎、冰冷的雪粒儿。抬起头看看天,晨光熹微,昏黄路灯下,雪粒斜着飘落,落地即化。
从前天开始,温度骤降,冬天来得迅疾,雪也是紧跟其后。在南方之北,北方以南的秦岭南麓,十一月开始下雪,本是常事。只是,近几年似乎受到“全球变暖”的影响,雪变得稀奇了。比如去年,整个冬天都没见雪的影。
早晨第二节,在教室给学生上课。我正在写板书,身后一片喧哗。转过身,原来都看窗外去了。漫天的雪花,纷纷扬扬,越飘越密,把整个天空遮得严严实实。孩子们很兴奋,被学业压抑得疲惫的高三学子,多么羡慕窗外烂漫雪花的自由啊!
我停下课程,让同学们看个够。虽然学习很枯燥,我一直要求他们脑子要灵活,要善于思考,要把课本和生活结合起来。循着渴望的眼神,我启示他们,要像雪花一样勇敢地追求自由,自由的状态是最美的;每一朵雪花也是有方向的,大地是他们最好的归宿。
下课后,雪停了,孩子们仍好奇地打开窗子,伸出窗外,似乎在寻找着什么。
【2】雪的记忆
对于雪,我倒是见多了。
儿时的记忆中,冬天总是下雪。特别是过年几天,似乎约定好了,除夕是阴天,初一早晨就是大雪封门。那时候住山上,雪下大一点,就存下来,那真叫是:银装素裹。大雪之后,不能出门,在屋子里烤火,烧红薯、土豆,嗑瓜子。对于忙碌了一年的乡村人,这是一份难得的惬意!
更深刻的经历,来自四年东北求学,那可是雪地里滚过来的。
每过了国庆,天就开始冷起来。寒风一天比一天刮得凶猛,整个东北就被折腾得僵硬了,人不敢出屋子,只是躲在暖气中。也有不得不出门的,穿得厚自不用说,帽子戴着只剩下两眼睛,有些还会戴上口罩。即使如此,出去几分钟买个饭回来,眉毛上已是白霜噗噗。
雪白得纯洁,美得耀眼。可怕的是寒风,还有冻冰。前几天还看到东北的朋友阿吉,在朋友圈发状态说:这地面是抛光了吗?太滑了!!!配的一段小视频中,裹着大棉衣走得小心翼翼的人们,真像是在溜冰。
整个地面都是一层冰,那场景再熟悉不过。同学之中,没有未被湿滑的地面欺负过的。我本是稳重之人,却也多次被摔倒。
每次大雪后,学校会安排各学院学生扫雪。雪倒是好扫,难对付的是把大地抓得紧紧的冰。得铲,铲不动了就挖,像是在砸白火石。
毕业那年冬春,雪下得特别多,据报社统计,总计37场。让我们临走之前,牢固地认同了那个说法:长春就是长久地没有春天,春天早就被冬天侵略。
【3】雪地里的欢乐时光
雪地里也有很多快乐的时光。
雪的美虽单调,却圣洁。伫立在图书馆顶层的窗前,一边的雪被塑造成房顶,一片雪地被平铺成白布,另一处雪被人们堆成了一座小山……
世界是什么样的,雪就能被塑造成什么样子。
雪花本身就是艺术,被自然匠心独运的加工后,更加惟妙惟肖。
毕业那年,为了和雪告别,我们几个好友还在某场大雪之后,在足球场进行了一场雪的激战。不像儿时的雪地嬉戏,到处找雪,半天还不够一个雪团。东北的雪地,半尺厚,一尺多厚,随手一抓,稍使劲一捏,手一扬,子弹就落在对手的肩上。当然,多数都会躲过。我们会商量好,比如声东击西,突然几个人进攻某一个目标,避之不及,接连中弹。雪团打在耳朵上,疼得很;雪团从脖子掉进衣服里,凉透后背心啊!
玩着玩着,还会来“雪埋”。一哄而上,摁倒在地,动弹不得,其他人比挖掘机还迅速,雪很快就覆盖了他的衣服。寒风依然猛烈地吹,我们玩得不亦乐乎,冷早被抛至脑后。
至今想起那场面,仍热血澎湃。多么想再回到东北大地,在雪原上挥洒年少的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