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夏茶冬梨
前几天看了一本书,《当起点很低理想很高时》。故事讲了本书的作者韩一是如何从一个不爱学习的少年逆袭成为牛津博士的历程。
和许多学渣逆袭成为超级学霸的故事一样,读这样的故事总有一种便秘许久一泄为快的畅快。
而所有的逆袭,听到的、经历的、看到的、或者正在计划着的,都贯穿着同一个主题:努力。
而今,努力不再作为一个纯粹的褒义词而存在。实现理想或达到目标也不仅仅靠无脑的努力就可以实现,大家更关注做事的方法是否正确,情商是否更高,可利用的资源是否更多。
在成功的100%中,成为故事的,往往是那1%,而余下的冗长乏味的99%是无人问津的,“努力”,“重复”,恰恰是这重要的99%。如果将这99%做的分毫不差,其实那1%,也必将成为必然。
韩一的故事,我用了3个小时的时间读完,但他却花了10年时间去书写。
一个人,用10年的时间去专心做一件事——进入牛津大学,他的毅力和专注力必定是超出天赋以外的东西支撑着的,而维持这份专注力和毅力的就是持续不断的为自己注血,分秒必争那99份的努力。
你有没有给自己和“努力”一个机会
—1—
90年代中期父母离异,紧接着,父亲的公司破产,法院查封了所有财产。韩一和父亲流离失所,在一间不足10平米的小屋子里艰难度日。
每当韩一划着火柴,靠着这微弱的光亮到废弃的公厕解手,他的恐惧也随之被点燃。没有饭吃,他和父亲就到祖父母家里“蹭饭”。
正在上小学的韩一和所有普通的男孩子一样,被酷酷的玩具吸引着目光。他挪不开脚步,世界也跟着脚步静止,只剩下玩具和他在对望。父亲觉察到儿子的异样,并未用生活的困窘去压迫一个孩子,要知道,200元,足够他们吃一个月的饭了,父亲说:我争取给你买上一个。
几年后父亲靠攒下的钱买了一块土地,或许是商人的天性使然,父亲说不出买土地的理由,却觉得这是一块非买不可的土地。几年后,房地产热兴起,父亲靠着这块土地东山再起。
然而以上这些,和韩一有什么关系呢?他依旧顽劣,不爱学习,疯狂读书,甚至靠着自己基因里隐藏的一点“商人思维”和因为酷爱读书在书里学到的知识,而在别人读高中的日子里炒房赚钱。
但这些于一个本该读书的孩子而言也只是增长了经历而已,一种经历的增长,恰恰意味着另一种经历的缺失。而在适当的年纪适当的经历缺失,往往让人觉得赶不上趟。
—2—
高考不断临近,一轮又一轮的模拟考试成绩表明:韩一几乎没有考上大学的可能。但韩一心里清楚的知道,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他就必须考上大学。
离高考还有一个月,尽管每周韩一的成绩都能提高3-5个位置,但这点进步对于触摸大学的校门而言还是显得微不足道。酷爱读书的韩一重新动用自己在“旁门左道”上的伎俩,从战略上选择了偏远城市的大学,从中又选出往年招不满,分数线正好落在录取线上的大学,只有这样,他考才能有渺茫的机会摸到大学的校门!
故事总是写成无巧不成书的样子,上帝也没有忍住对这颗甜美的苹果的垂帘。
在所填学校录取线恰好是韩一考出分数的时候,录取名额也恰好是一个的时候,他和另一个同学的总分一致。而总分一致时,考虑语文成绩,他们的语文成绩竟然也一致!最后,学校录取了这个数学比韩一高的同学。
—3—
落榜的韩一对着自己酷爱的书发呆,他已经许久没有动过这些书了,他思考着,往后的日子该怎么办?而父亲也再一次承受生命的第二次滑铁卢。由于世界金融危机,父亲再次陷入困境。
世界经历21世纪的第一次金融危机,股市崩盘,股市是人性的放大器。韩一认为所有的外在都是一个人“内因”的体现。第一次投资股票的人是新手,对于人生而言也是如此,每一个人都是新手。
韩一的高考失利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疯狂阅读”导致的,他认为这就是他高考失利的内因。但阅读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作为人生的新手,可以在别人的故事里先将自己的人生走一遍。韩一觉得,挫折期是人们最富有想象力的时期,将挫折变成生活中有意义的转折是最大的乐趣。
有时候,想象力是我们拥有理想的前提。韩一思维的漩涡中挣脱自己,他想,他必须一定要上一所大学。
这所大学该是什么样子呢?这所学校一定在一个历史悠久的小城,古旧富有历史气息的教学楼,嫩绿的草坪,教室里,头发花白充满智慧的教授站在雕花的木制讲台前,声声道出智慧的声音,而在坐的都是最聪敏和最勤奋的学生,大家一起讨论最前沿的科技,探讨人类的智慧,为推动这个世界的发展做着贡献。
想象这幅画面,韩一的脑海里跳出这个名字:“牛津大学”。他被自己吓了一跳!
韩一决定:给自己和 “努力”一次机会,看他们联手能得到怎样的结果。
让自己成为努力本身,努力到无能为力
—1—
如果离理想的距离远到说起来都像是个笑话,这样的理想你还会继续坚持吗?
进入全英教学的培训学校的第一天,当老师拿着话筒,让去US和去UK的学生分站两边的时候,老师困惑的发现,UK班的同学少了一人,全体师生乱作一团。而就在几分钟前,跟新同学说自己要去英国的韩一,大剌剌的站在US队的最前面。
这时新同学反应过来韩一很可能站错了队,向老师反应了情况。老师走到韩一身边
“去英国?”
韩一大声答道“Yes!”
老师又问"US?"
"对!”韩一心里嘀咕着,这个老师好奇怪啊,同样的问题问两遍。
接下来,所有人都认识了这个连US和UK都不懂什么意思的想要考牛津的学生。
而正是这样的韩一,在高中读文科的学科基础之上,选择了理科。理想和现实的鸿沟已经宽到乘飞机都无法跨越的地步了。
—2—
摸底考试成绩出来了,不出意料的,韩一被班主任叫去谈话。他不怕谈话,但令他意想不到的是,班主任是要将他劝退。他心里清楚的知道,失去了这次机会,人生将无法重来。
他沉默着,不与班主任产生争论,气氛依然紧张,哪怕一点小摩擦都能起燎原之势。是的,他迫切的需要这个机会。半晌,班主任问到:“你准备去哪所大学?”“伯明翰大学”。空气中忽然有了缓和的氛围,韩一明白,他再一次幸运的得到了机会。
高中英语太难,于是韩一从初中英语学起,同时文科生的他开始学习牛顿第一定律。
所有人都坚信,韩一不可能考上任何一所大学。而和所有人一样,韩一坚信,6个月以后,考上伯明翰大学是他唯一的出路。
能让钢铁飞翔的,除了极度的渴望,还有无尽的坚持。
6个月后,韩一站在蓝天绿茵映衬下的红色城堡前,他拿出曾经装在钱包的照片,让照片上的景色和现实重合。
—3—
你大概会以为这就是完整的故事,才没有。韩一的故事还没走出草稿期,还不能开始。
成功进入伯明翰大学的韩一开始面临更加艰巨的挑战。
对于一个曾经分不清US和UK的文科生男孩来说,全英教学的材料与能源课程即使全程汉语,他也不见得听得懂。他开始“装聋作哑”,直到导师Tim叫他和两个同学谈话,他也口气一致“I don't know”,Tim看着这个没头没脑回答他问题的孩子,心里郁闷极了。幸好旁边的同学帮助他翻译,才使得沟通能够正常进行。
此后的每一天,韩一都带着讲义,每一天,讲义上的汉语释议更加拥挤。每一天,韩一看着侃侃而谈的教授,再望望听得入神的同学,木讷的将板书抄下来,而常常,这一板还没有抄完就被擦去,新的一板又展开了。韩一内心的焦虑也随着一板又一板的新板书展开又蔓延,下一堂课就在这种情况下继续。
但韩一并没有放弃,他向同学借来笔记,还是一页讲义翻译几个小时的老办法,通过通宵的努力,韩一也终于能将讲义囫囵看懂三分之一了。
失败和放弃的区别,是失败使人成长,而放弃却使人止步不前甚至倒退。
落下的课程让韩一喘不上一口气也看不到一丝希望。韩一知道,这是自己的真实水平,好运走了,真实水平就显露出来了。他必须要把之前欠下的补上。
于是,他想尽一切办法节省时间,巨大的压力让他对周围发生的一切都视而不见,内心的渴望让他对世界失去了感知。他听不懂课,更谈不上听懂老师布置的作业。
每节课后,Lydia成为他课后作业的信息源,他得知,入学后的第一份作业,将在两个月后上交。如果他无法从倒数“逆袭”,他将被退学。
短短两个月,对韩一来说却是数不清的日日夜夜,疲惫,背水一战的决心,留下来的渴望。终于在这“无数个”不眠之夜后,韩一交上了第一份作业。
世界上最难的事,不是用勇气、胆识做成的,那些事情只需要在一瞬间咬一下牙;最难的,是日复一日,精疲力竭却挣扎不签的状态。前者是一瞬间的痛,后者是一种无休止的煎熬。
能作为故事被写出来的1%,往往都能让故事走下去。
这一次,韩一可能需要走的更艰难。这份作业并未让韩一离开伯明翰,但成绩之烂让束手无策的韩一明白目标和现实之间的距离远非他想象的那么近。
韩一继续节省时间,省去一顿饭就为了增加10分钟的学习时间。没日没夜的学习,他失去了对这个世界的知觉,继续抗争着,到考试的前一周。韩一带着已经翻旧了的《牛津英汉字典》,走向教务处,申请带字典考试。一番检查后,工作人员在字典上盖了章。 这一次考试如果不能通过,韩一将被退学。
两周后,韩一收到导师Tim的邮件:
Dear yi:
you surprised me! your hand work has been paid off!
—4—
每晚只睡两个小时的韩一,凭借自己的努力将成绩赶到专业第四。就在他终于松了一口气的时候,课堂上出现了几个“新新人类”。这些孩子对科学怀着极大的热情,对教授所讲的内容也似乎早已熟知。每节课下课后,这些“新新人类”围着教授,探讨世界的科技更进一步他们应该要做的努力。
这一群优秀的“新新人类”来自中国的顶级学府,对于教授所讲内容早已深入学习。这些优秀的学生将增大专业排名的基数,这意味着韩一通过一年努力到专业第四的排名会严重缩水。而研究生和博士阶段的推荐是要看整个大学时期的成绩,而不是最后学年的总成绩。
韩一新一轮的焦虑又开始了。
曾经的“疯狂阅读”让他再次从“内因”出发,寻找靠近牛津的方法。这一次,他依然拼尽全力。
努力的做科研,找两个导师,同时做两个项目。还有两个月毕业,眼看着拿下这两个项目就一定能得到牛津的录取通知书。他的恩师去世了。
这意味着他必须放弃已经快结项的课题,选择其中的一个,但一个课题的分量却远不够他去牛津。失去恩师的痛苦,实现理想的渴望,韩一挣扎,痛苦。他清楚的知道,这一次,牛津的大门已经向他紧紧关闭。
最终,韩一选择了继续恩师的课题而放弃另一个课题。他觉得,应该要做一些对人类有贡献的事情。这是明智的选择。
两个月毕业倒计时开始。
韩一开始每天只睡两个小时,一方面全力推进课题项目的进行,另一方面,准备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毕业考试。所有的人都榨干自己的最后一点精力,为自己的完美收尾而努力。
当韩一知道别的同学为了复习考试只抽空睡15分钟的时候,他为自己休息2小时深深的自责。
他向牛津递交研究生申请,得到回复:牛津大学的录取竞争异常激烈,你暂时没有被录取。韩一揣摩着“暂时”没有被录取“的含义。什么”最终决定“,他没有同意之前,最终决定,不存在的。
买了第二天到牛津的票,韩一决定去找这个素未谋面的牛津导师,请他再给自己一个机会。
他懂得一个朴素的道理:只要我们去做了,就能制造一丝机会。
—5—
韩一站在牛津材料系的门口,向导师的秘书表明自己的来意。女士回答导师不见任何人,韩再次做出请求。女士叉腰回答道:He doesn't want to see anyone.
是的,他被明确的拒绝了。
追梦,是在绝望中保持希望的过程。
不甘心被拒绝,韩一想办法给导师发了邮件,希望能得到见面的机会。然而,发完邮件再次请求见面的他却得到“他已经不再办公室”的消息。
梦想的大门就这样永远的对韩一紧闭了。
回到伯明翰,洗了澡,开始准备第二天的考试,半个月后,考试终于顺利结束。韩一回到宿舍,连续高强度的复习让他明显感受到身体的透支,繁重的脑力劳动,韩一明白自己迫切的需要休息。
他习惯性的打开电脑邮件,查看未读项。通过已经的注意力,韩一注意到有一封邮件由“面试”、“材料科学”、“牛津”等字样组成。他打开邮件:
亲爱的韩一:
牛津大学正在考虑给予你一个名额,B教授与P博士希望就此能与你面谈。
二位导师建议面谈的时间是......
......
最好的问候
B女士
邮件包含两个含义:一、韩一得到了面试机会;二、他只有五天的时间来准备这次面试,而且是在五天内将他从未接触过的量子计算机和化学知识提高到世界顶尖学府的学术水平。
人生大概最不缺的就是挣扎,挣扎中有人做了让自己后悔的决定,而有的人却给自己一个渺茫的希望,只为不悔。
韩一挣扎着,两个小时后,他给B女士回邮件:万分感谢这次机会,他会好好准备面试。
5天,身体严重透支的他不敢睡一分钟,不小心昏睡过去了就自责,继续看电脑上“量子计算机”、”量子叠加“、”布洛赫球模型“、”自旋弛豫时间“、”内嵌富勒烯的量子特征“......
他不可思议的看着电脑显示屏上的这些内容,积累2个多月的疲劳将几秒钟的注意力击溃。眼前的任务根本是不可能完成的,压力,变成视线可及的空间压下来,疲惫,却无法闭上眼睛。
韩一整理思路,强打起精神,开始学习电脑上的方程、算法是什么含义。五天,韩一将这些知识整理成一本厚厚的“字典”。五天后,带着这本字典,韩一进入导师的办公室。
有时候,当迈步走过可能到达终点的每一条路的时候,那就是终点。而每一个终点,又是新的起点
韩一叩开了牛津的大门,他的内因也终于得到了外界的回应和体现。
他说,生活给他的,从来都不是困难,而是一次次对自己的挑战。人的敌人只有一个,就是自己。
站在枝头的鸟,从不担心树枝会折断,这并不是因为鸟儿相信树枝,而是因为它们相信自己的翅膀。而努力到无能为力,才是振翅高飞的开端,故事也要从高飞的蓝天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