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再现的艺术”定义
“再现”角色的手法,有一部分与“生活于角色”的程序相符合,也应该认为它是一种创造的艺术。从角色的内涵着手,花长时间研究角色,再通过再现的技术把角色转移到演员身上,一经固定,就重复表演,不再重新体验角色。
再现的艺术,之所以称为艺术,非得讲究尽善尽美不可。
“艺术不是真实的人生,甚至不是人生的反映。艺术本身就是个创造者,它创造它自己的人生,艺术的形态是美的,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剧场是一种‘程式’,而舞台本身就贫乏得不足以创造真实人生的幻象;因此剧场不应当避免‘程式’……”
二、“再现的艺术” vs. “生活于角色”
1.再现的艺术:
此种艺术之所以生活于角色,只为完成一种外在形式而做准备工作。
把认为满意的形式决定好,便利用机械地锻炼好的肌肉将那形式再现出来。
因此,这一学派,不将“生活于角色”看作创作的首要契机,而是看作另外的艺术工作的准备程序的一阶段(先行过程的余音)。
2.生活于角色:
演戏的每一个瞬间以至每一回的演出,都非得生活于角色不可。每一回把角色再创造出来,每一回非得重新把它生活,重新给以血肉不可。
人类的精微而深湛的情感,不为“再现的艺术”这种技术所有。精微的情感赤裸裸呈现在观众面前,马上就会唤起自然的情绪。它们唤起了“自然”,与“自然”本身发生了直接的交接。
3.“再现的艺术”评述
固然很美丽,不够深湛,固然有直接效果,缺乏真正的感动力,形式比内容更令人感兴趣。刺激声色感官多,刺激性灵时候少。与其说感动你,不如说给你愉快。
可以从中得到伟大的印象,但印象既不能使你的性灵沸腾,也不能深深地钻进它里面去,效力是尖锐的,不过不能持久。你只会发出赞叹,而不会产生信仰。
凡属惊人的剧场性的美,或富丽的情操所能做到的,都包括在这一种艺术的极限之内。
E.g.保罗的表演
(1)无论是在即兴表演方面,或在体验角色的情感方面,都感不到清新的味道。
(2)许多地方看出有一种永远规定好的,根据某种冷静的内省而产生的演技的形式和方法。
(3)把这形式表现得极准确而近于艺术上的精致,虽说是人工的拓本,可表演的瞬间,的确感到它所由复印的原本本来是好的、真实的。
三、“再现的艺术” 过程
1.关注焦点
感兴趣的是怎样把内在的感觉外表化的方法。
2.固定形式
把表现情感的方法,固定于一种永久的形式之中。练好一个确定的外形,把角色中某些得意的部分演绎出来,又运用技术去造成它们外在的表现。每回重演,都运用这一个形式。
3.体验一次即机械重演
体验角色一次,若体验得正确,只要把当时体验的情景记住,就再也不重新体验了,戏也更有把握演得正确。
牢记当初研究好的外表的动作、音调和表情,复演时从不用什么情绪,用极熟悉的技术修养去演,而不必振奋神经的力量。
一经定好雏形,每次依样画葫芦,用感情加以重新体验在事实上反而不智。
4.下好功夫
模仿要跟“模特儿”同化为一体。
(1)下功夫研究材料,帮助把情感渗透进模特儿
从时代、时间、国度、生活条件、背景、文学、心理学、性灵、生活方式、社会地位以及外貌等各方面去研究它。研究性格,例如习惯、风度、动作、声音、词令、语调。没有这些东西,将不会有艺术。
(2)将材料中浮现的角色形象,转移到自己身上来
就像画家所做的那样,摄取“模特儿”所具的每一种特点,把它转移到自己身上来,而不是移到画布上来。
把演员的灵魂交给“模特儿”,把它放到舞台上。演员并不是生活,而是表演。演员对于他表演的对象要保持冷静,但他的艺术一定要尽善尽美。
E.g.对保罗的提醒
(1)对着镜子练习千万要留神,它往往叫一个演员主义外表,忽略他自己的以及他角色的性灵的内部。
(2)对感觉的区辩:“是你自己的感觉呢,还是你替你的角色所准备的感觉呢?”
(3)模仿老奸巨猾的好榜样,对于自己的品质不加运用,就流为单纯的模仿,模仿跟创造是风马牛不相及的。
启示:
①这两种艺术(再现的艺术和生活于角色),形似而神不似,因为“生活于角色”在这两种艺术中的地位是不一样的:一个是手段,一个是目的;一个是演出色,一个是活出来;一个是在外形上尽善尽美,一个是在性灵上不断修养。
②但凡学习任何东西,要有定义,要理解目的、运作方式、来龙去脉,而且,要能看出与其他类似事物的本质区别(区辩)——是什么,不是什么。
③模仿和创造:创造是有我自己的东西,是根据我的体验、体会,进行酝酿的,就像蜜蜂酿蜜;而模仿则纯粹是蚂蚁搬家,拿来主义,把现有的东西不加改造,或只是在物理上改造,而没有发生化学反应。
④联想到“模仿”与“摹仿”,一字之差,意思就有相差,而且在不同的体系中,可能又有相差。比如,在亚里士多德诗学中的“摹仿”,也是创作。语言需要在语境中去理解,而且语言本身也容易造成误解。
喜马拉雅录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