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给个好评,难得规整而无硬伤的国产青春文艺片。但作为原著党,恐怕会和很多看过小说的人一样,在看过电影后会大呼:最后活下来的竟然是安生?!
是的,如同此前传出的那样,电影的确改编了小说的很多情节和元素,最大的一点改动在结尾,小说中难产去世的是安生,而不是七月,同样七月也没有循着安生的足迹四处流浪,在安生死后,七月和家明一起抚养安生的孩子,并写下了七月与安生的小说。
电影重写了另一个结局,原著党感到新鲜却不反感。导演用意何在?
小说《七月与安生》的作者是安妮宝贝。她的作品在七八年前流行,带动了类似文风在那段时间的流行,影响了一代学生群体。但从情节设置上来讲,通常都简单直接,主要以个性的文字和细腻的内心戏取胜。
就电影来说,不管是日本还是台湾,青春文艺片一直以“残酷”著称。剧情矛盾越尖锐,人物情感越撕裂,影片就越可以让人在冲突中缓缓愈合伤口。
越伤痕累累的青春,越需要治愈,就是这个道理。小说人物情感虽然强烈,但从电影表现形式上,剧情冲突显然还不够支撑起这么强大的青春伤痛。
导演曾国祥改编的《七月与安生》,让人物情感表达更加合理,也更加细腻丰富。在完整地看完小说和电影后,我把它定义为一部用伤痛温养情感的治愈系电影。
小说里,家明大学就在北京就读,而毕业后去西安做项目。苦等家明回来的七月,终于在孤身前往西安的时候发现家明和安生在一起。自此两人决裂。
七月随后等了家明一个月,家明回归,两人结婚。安生出国,告知七月自己怀了家明的孩子,自己孤身一人。七月让安生回家并照顾她,随后安生不幸难产死亡。
影片依然延续了安妮宝贝小说的风格,把文字抽象的魅力,通过具体的画面展现出来,并且加入了更多精细的设计。毕竟79年出生的曾国祥,还有那一代人青春的集体回忆。
但和小说不同的是,导演为了减少剧情的现实宿命感,让家明选择了离开七月,而七月也从容放手,三个人开始各自不同的寻找自己和回归自己之路。
除此之外,导演还加了另一种解读,突出了可能是每个女孩内心的隐性特征,上演了一场命运的置换:七月开始到处闯荡变成了另一个安生,安生则真正安定下来变成了七月。
曾国祥作为台湾男性导演,能把女性最细微的情感变化拍得丝丝入扣,对影迷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惊喜,要知道监制陈可辛都自认老了,不能从女性角度出发理解女人间的感情。
显而易见的是,电影里改变的剧情冲突更加复杂而激烈。两朵双生的花,在细雨中纠缠,在风中飘摇吹打,终于有一朵凋谢,而另一朵,仿佛继承了同伴所有的养分,变得愈发鲜艳和孤独。
为了让大家更好理解这种感情,曾国祥在安妮宝贝小说剧情的基础上,更是添加了另一番寓意:七月和安生是一体的,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七月和一个安生。“一个人心中的两个自我。是自我的对抗与和解。”
在成长中,女人通过伤痛越来越寻找和治愈自己。
七月、安生和家明,或多或少像青春时期的我们,用或拙劣或决绝的方式治愈遍体鳞伤的自己。
家明用的选择是逃离。不同于小说里老老实实和七月结婚的家明,电影中的男主选择了逃婚,在青梅竹马的七月和充满叛逆魅力的安生之间,因为不愿违背内心和伤害他人,选择了独自离开同时也伤害了别人。
两个女孩儿显得更加勇敢。七月选择的是寻找,循着安生的路开始流浪,仿佛想要找到曾经的安生,和内心真正的自己。最后,还是回到安生身边,生下家明的孩子。
安生选择面对。但她可以面对自己的内心,却无法面对七月,于是她在跟家明告白后就选择了离开旅行。七月死后,安生一个人硬生生承受起所有的一切,用七月的笔名给家明和所有读者写下了七月与安生的所有故事。
旅行和美食的确是女生治愈自己最有效的选项。细心的观众会发现,影片中安生和七月两人在异地用明信片交流时都在吃百草味,结合此前百草味抱抱果最近在《微微一笑》、《w》等各大电视剧中出现的频次,可以推测出应该是片方植入。凑巧的是,百草味抱抱果号称治愈系零食,与片子所需情感调调异常相符。
残酷青春,治愈未满。影片《七月与安生》告诉我们,面对内心真实而柔软的情感,勇敢前行,即使有伤害,也依然会被人与人之间温暖的。希望安妮宝贝能有更多治愈系的作品被改编成电影,祭奠我们逝去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