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条辨是温病大家吴鞠通结合内经《伤寒论》,叶天士《临症指南医案》等经典,所做的方证具备温病著作;现在中医大都习之!在上焦篇他提出温病五大死症。
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瑭以为医者不知死,焉能救生。细按温病死状百端,大纲不越五条。在上焦有二∶一曰肺之化源绝者死;
二曰心神内闭,内闭外脱者死。
在中焦亦有二∶一曰阳明太实,土克水者死;二曰脾郁发黄,黄极则诸窍为闭,秽浊塞窍者死。
在下焦则无非热邪深入,消铄津液,涸尽而死也。
一:肺源化绝:吴鞠通在《温病条辨》第十一条解释说道:血从上溢,温邪逼迫血液上走清道,循清窍而出,故以银翘散败温毒,以犀角地黄清血分之伏热,而救水即所以救金也。至粉红水非血非液,实血与液交迫而出,有燎原之势,化源速绝。
通过本段可以判断肺源化绝实指热邪伤阴入血动血,表现在上焦吐血,咳血等见证,轻者投犀角地黄汤合银翘散;
重者吐粉红色血水,有燎原之势,化源速绝。叶天士云:温邪上受首先犯肺。。。显然吴鞠通继承此说,死症也是从上焦叙说;
本证临床主要表现为喘渴欲脱,气急难续,鼻煽,汗大出,汗出如油,或神志恍惚,或口鼻出血,血色鲜红,舌红无苔而质干,或舌干绛,脉浮大而芤。
治疗上,当急以养阴益气固脱为主,急以大剂生脉散煎服以养阴益气固脱;同时,兼清热凉血,可合用白虎汤、犀角地黄汤或加减玉女煎等凉血解毒救阴之剂。
二:心神内闭,内闭外脱
叶天士云: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其实在《伤寒论》太阳篇也有类似记载: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瘈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此证由来有正常传入,也有逆传,也有伏邪内发,无论何种情况,病机则一;临床常见神昏谵语,身热,肢冷,舌红绛,脉沉数,此为热陷心包,治疗三宝,清营汤等加减,可以救回一部分;
还有外脱者,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四逆,二便失禁,脉微欲绝等,治疗必须温阳救逆,参附汤或者四逆汤加龙骨牡蛎等急救或可挽回败势;
气阴不足,虚阳外越,可见,大汗淋漓,汗出如油,呼吸气短,舌干绛,脉沉细数。
这种必须补气阴,养阴固脱,大剂生脉饮,仿张锡纯重用山萸肉再加龙骨,牡蛎等,配合安宫牛黄丸等开窍醒神。
三:阳土太实,土克水者
本证《伤寒论》就有提及;如212、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
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则止后服。
吴鞠通在《伤寒论》大承气汤启发下,有创造五首下发方剂;他说道:兹按温病中下之不通者共有五因∶其因正虚不运药者,正气既虚,邪气复实,勉拟黄龙法,以人参补正,以大黄逐邪,以冬、地增液,邪退正存一线,即可以大队补阴而生,此邪正合治法也。新加黄龙汤法
其因肺气不降,而里证又实者,必喘促寸实,则以杏仁、石膏宣肺气之痹,以大黄逐肠胃之结,此脏腑合治法也。宣白承气汤法
其因火腑不通,左尺必现牢坚之脉(左尺,小肠脉也,俗候于左寸者非,细考《内经》自知),小肠热盛,下注膀胱、小便必涓滴赤且痛也,则以导赤去淡通之阳药,加连、柏之苦通火腑,大黄、芒硝承胃气而通大肠,此二肠同治法也。导赤承气法
其因邪闭心包,内窍不通者,前第五条已有先与牛黄丸,再与承气之法,此条系已下而不通,舌短神昏,闭已甚矣,饮不解渴,消亦甚矣,较前条仅仅谵语,则更急而又急,立刻有闭脱之虞,阳明大实不通,有消亡肾液之虞,其势不可少缓须臾,则以牛黄丸开手少阴之闭,以承气急泻阳明,救足少阴之消,此两少阴合治法也。牛黄承气法。
再此条亦系三焦俱急,当与前第九条用承气、陷胸合法者参看。其因阳明太热,津液枯燥,水不足以行舟,而结粪不下者,非增液不可。服增液两剂,法当自下,其或脏燥太甚之人,竟有不下者,则以增液合调胃承气汤,缓缓与服,约二时服半杯沃之,此一腑中气血合治法也。增液承气法
在新加黄龙汤法后注曰:此处方于无可处之地,勉尽人力,不肯稍有遗憾之法也。可见本证属于死症,只是不可轻言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