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点意外的结果
再三衡量后,我决定用0.075%精度的产品方案直接报价(不满足技术要求、不满足商务要求)。在销售经理的支持下,我也从公司申请了一个优惠价格。
若按要求来,我就是铁打的标王,有无商务和技术偏差都已不重要。我报一个有诱惑力的价格,指不定还能搅乱一池水。
既然判断H品牌最有利,我们也很想看看最后的结果。
我赶在最后一刻把标书递交给采购经理,还满脸哈哈得跟同在会议室里的厂长和李工打招呼,然后一切复归平静。接下来几天并没人找我,我也就断了侥幸心思。
十天后,我向采购经理打探结果,出人意料得获知项目被拆分成两部分,最后H品牌得了一半,W品牌得了另一半。
大致情况是这样的:
标书拆封后,K品牌报价最高,H和W品牌稍低。我是最低价,价格有点让他们吃惊,但不满足招标要求,率先出局。
第二轮是邮件报价,H最高、W其次、K有点跳水。
如果需要是可以让他们再报一轮。
李工提了一个建议,按设计要求这个标段其实可再分为两个子类别,是否按此拆成两部分,择优录取,会不会更有利于公司和项目;
厂长认为可行,首要确保产品可靠,优先考虑曾用过的品牌,但价格也很重要,要挑选性价比最高的方案;
采购经理认为合理,没有意见。
就这样,最后H和W品牌各得了一半。采购经理汇总评标结果,由厂长发回总部确认,老板示意照此执行。
输赢各凭本事,工作不到位自然是拿不到项目。但得输得明明白白,为什么输,哪里做的不对,哪里可以做得更好,如果再来会怎么做。
前车之鉴,后车之覆。
再后来,采购经理电话希望我能参加余下投标,明知陪太子读书,我还是答应了。
出来混,山不转水转是常有的事,别人帮过忙还是要还得。说不定哪天,在其他地方的项目上又碰上采购经理,他还能帮上大忙。
其实和客户搞僵,也没必要,改变不了结果。但是否得让他们知道咱们并不傻,我觉得就看个人想法了。
反思和总结
项目招标流程常见如:先有技术部门确定入围品牌,把关技术标段,但无法指定代理商(采购部门的权限);采购部门审核投标方资质和品牌授权证明(有时只认公司已认证过的入围供应商),并负责商务标段;履行完各自流程,最后报由项目高层定夺。
高层也许会事先和经办人打招呼,但一般不太愿意冒风险下命令,如果是直属分管领导,那就好办很多,自己人关起门来都好商量。还有,技术和采购部门立场和利益不同,但并不妨碍私人关系。
不管是业主、厂家销售、还是代理商,运作项目就得在每个环节做足功夫;拉到可靠的人;得做圆,不落人话柄。
理想状态,投标单位私下都是合作伙伴,招标要求再高也能做得漂亮(围标),既有人情,还得利益。
只是如今招标动辄3个以上品牌,甚至来5家,众口难调、各有算盘,就难保有人不跳水。
厂家销售对项目也都盯得紧(日子不好过,芝麻西瓜都不愿丢),代理商想拿正规授权,就会在投标时受到限制,因为都知道一锤子买卖不长久,何况厂家是上家。
这种形势下,即使业主已有心仪品牌或想让某家代理商做这个生意,那也得把内部关系理顺,量身打造招标要求,控制好局面。
项目流程长、关注人多,就容易失控,冷不丁就冒出搅局者。反而是客户越不受重视,项目越小,越容易成功,还能赚一手好钱。
但毫无疑问,通过业主运作项目,乃胜算最大、最为保险的途径。
怎样才算是牢牢抱住了业主的大腿呢?
简单说还是技术和商务这两条线。
业主设定对你最有利的技术和商务门槛,你能知悉对手投标方案,报价是多少,走了哪个关系,应该找哪条线的关系等等。能力颇大者,上下打通,无论是供货、收款、质保等,都会优于他人。资金周转越快就是企业额外的经济收益。
还有没有其他办法赢?试着扔价格。
没有最低价,只有更低价。杀人一千,自损八百。乍一看,没有谁得利。其实未必,人这么聪明,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只有等到项目最终收尾,才知道笑的是谁。
这个项目有点怪(仅仅是个人猜想):
客户授意设计院提高技术指标;招标要求4个品牌,符合业内做法;然后邀请代理商们代表各品牌配合投标。(若正常设计,价格拉不开差距,就腾不出做多空间;一旦中途有人抛低价,前功尽弃。)
厂长和技术李工工作多年,又是上下级关系,自然是同一阵线;采购经理因为是后来者,倒成了一个缺口。
我不请自来,又和采购经理搭上线,打乱了既定部署,他们并不希望与我接触。
所以有了陌生代理商主动联系,这是其中一环。如果我答应了,后面就没有假授权的事,事情就会回到原来轨道。(事后了解,该代理商主要代理竞争对手产品。)
而后,我宁可被废标,也要孤注一掷,出乎他们意料。这些都将出现在招标记录里,并非没有用处。
为什么技术上获益的是H品牌?
客户对H品牌还是放心的。不一定最好,但肯定能用。之前若有大问题应不会选用。
H品牌是区域代理制,代理商经验老道,善于谈合作,有很多朋友和资源可以配合。
代理商懂技术,0.05%精度肯定出自他手,他也必然和客户沟通得很好,客户才会要求设计院这么设计。
业主未必很清楚0.075%精度和0.05%精度的成本差距,还有利润薄厚。
为什么设计院不担心投标单位找麻烦?
业主背后撑腰,就不怕挑战。单单厂家或代理商做工作,是不敢这么干的。
精度越高通常也意味着产品更可靠,没有后顾之忧。
项目小且设计院远,H厂家和代理商曾做工作的可能性低。
为什么最后是H和W各得一半?
K价格跳水引发的。
K在这片不常见,适合抬高价格,但代理商中能拿真授权的人少,还不在本地。之前我捅了假授权的事,采购经理又是外来户,即使厂长也不敢明说操作。即使代理商是被邀来配合,也可能迫于厂家要业绩而做选择。
H已然最高价,若再一轮报价,价格更是守不住。H代理商可能咬死价格不放,反倒打了业主一耙。
若坚持选H品牌,恐让老板留下不好印象,得不偿失;但又不能白费了之前工夫。技术拆分看上去是比较中立合理,面子上过得去的折中办法。事先未声明的临时拆分虽不符合流程,可掏钱的想怎么玩就怎么玩。
(后来发现,有些大企业更为精明,为防止投标方看似总价便宜,却做单价文章,常用拆分这招。更甚的,比如指定品牌的比价,业主挑着哪家哪项单价最便宜采购,虽然琐碎,但就有这么干的。)
W品牌应该是备选,沟通得也不错。最终结果对业主并没有损失,该有的全都有。W代理商白捡了H代理商的西瓜。
项目结果无需通知投标单位,外人不知道,也闹不起风浪。都在可控范围。
我的问题:
项目信息来源不足,与客户的接触,晚于竞争对手。嫰,看不到背后的故事。
沟通能力不足,不知如何抓住机会对客户晓之以利,动之以情,将他们转变成支持者。只知其所以,不知其所以然。
缺乏与各种渠道合作的主动意识,不应断然拒绝陌生代理商。说不定能通过这条线搭上厂长和李工。
我的收获:
明白了应了解竞品优劣势、指标参数差异等,提前影响技术人员埋雷,真正为你所用。
很多工作只是为了降低自身成本压力(很难同时提高对手成本)。但虽小却要为。要想一棒子打倒对手,少之又少。
不折不挠,即使不能方便自己,也得给对手制造麻烦。
销售更多时候比拼的是细节和积少成多的细微优势。
既要等待对手的出错和失误,更要靠自己能力。销售冲锋陷阵,那是一个人的战斗。
在没有足够信息拼图、或受限于思维模式、或缺乏销售经验而无法见微知著时,直觉就可能发挥作用。我相信直觉敏感也是可以通过不断训练而得。
这次失败经历,让我开阔了眼界,打项目原来这般模样。
若从结果上看得再远些,我们是输给了渠道,代理商就是渠道。我又问自己:
渠道在工业品销售过程中到底能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起到什么样的作用?会遇到什么样的问题?
作为厂方销售人员又该如何处理与渠道的关系?......
(本书连载中,也可关注微信公众号:向上记(ID:ddup818),欢迎交流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