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qib去年9月从巴基斯坦返回中国时送给我的书,一直搁在书柜里没有看。某天跟姐妹们聊到信仰无意中提起了这本书,没想到群里的姐妹三天后告诉我她读完了,感动得流泪了三次。我这才拿起书花了两天读完,感知得最多的却是主人公深深的负罪感。
小时候,我以为每个人都像看上去那样善良正直;长大了,我以为每个人都像照片里晒的那样幸福快乐。其实呢?所有的善举背后都是赎罪的坑,所有的恩爱背后都是无尽虚荣。书里的主人公背负着负罪感过了几十年,最后发现他引以为傲的父亲,其实也与他无异。
真相往往太过于残酷,人到底要凭借什么力量才能坚定地走下去?那天空中飞舞的风筝,是纯真,是善念,是正果。书中的两代主仆,即便是双手被玻璃线割得献血淋漓,也要奋力去追寻。人性,原本是贪嗔痴,但信仰会让人变得无畏。
什么是信仰?哲学家把信仰定义为一种强烈的、固执的信念,而这种信念通常是对缺乏足够证据的、不能说服每一个理性人的事物。我把它理解为一套世界观体系,我没有什么具体的信仰,但我相信万事皆有因果。虽然很多事情在主观看来是偶然发生的,但从客观来说,它的发生一定有其原因,只不过这个原因也许跟我们无关。正因为这样,不论我做什么决定,我都会想这个因可能会带来什么结果;不论我经历了什么,我也会追溯它的原因。
孩子的性格和处事方式,是由原生家庭所决定的。你用什么土壤养育了这朵花,它就会散发出属于它的芬芳。主人公生下来就失去了母亲,父亲对母亲强烈的爱以及他的寡言少语,使这个孩子不得不将母亲的离世归因在自己身上,这是他自卑和懦弱的根源。
同时,父亲对自己私生子流露的愧疚,以及下意识的弥补行为,让孩子产生了嫉妒。他依赖仆人孩子的陪伴,也享受他们共处的时光,但他嫉妒这个低贱身份的孩子获得了自己父亲一半的关注,他的童年一直饱受这两种矛盾心理的折磨,因而他的行为也充满了自相矛盾。这是悲剧发生的根源。
我们无权选择自己出生的家庭,不论是种族阶级,还是父母关系,我们只能被动接受。因而,谁都无法避免从原生家庭里产生的性格缺陷,每个人都是不完美的。上一代的不完美,造就了下一代的不完美。
对于自己的不完美,逃避或掩饰都只会让自己的处境变得更糟糕。书中的主人公很懦弱,他深深的知道这一点,父亲对他的殷切期望,使他无法接受自己的懦弱。于是他开始掩饰和伪装,努力变成父亲希望的那样,可次次都让父亲失望。直到他发现自己唯一擅长的放风筝可以博父亲一笑,这成了他的救命稻草,他得牢牢抓住,绝对不能放过这个翻盘的机会。于是才酿成了后来影响他一生的错误,他若不是极度渴望依靠这次比赛赢得父亲的关注,也不会眼睁睁地看着朋友受尽凌辱。
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正视它们,与它们和谐共存,也许这才是让自己轻松活下去的一种方法。我不善于在亲密关系中自处,我找不到自我与别人的边界,这是这段时间里我领悟到的真相。一直以来,我在和它作斗争,我否认它的存在,我想扮演一个贤妻良母的角色。可每每需要正面亲密关系间的问题时,我都恍然若失、不知所措。直到离开长久以来折磨自己的亲密关系,我才意识到自己的不完美,并且决定心平气和地接受它。比起爱他人,我更爱自己。那么我就努力爱自己吧!这样并没有什么不好,是的,这样其实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