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推荐了三节以《隋》为内容的展示课之后,继续推荐唐少华老师2015年执教的《隋的兴亡》。这节课,我并未现场聆听,感谢王烨烨老师就此课所写的《历史与社会课堂如何实现“教”向“学”的转化-----以特级教师唐少华老师《隋的兴亡》一课为例》一文(本文发表于《教学月刊-政治教学》2016年第1期)
历史与社会课堂如何实现“教”向“学”的转化
-----以特级教师唐少华老师《隋的兴亡》一课为例
2013年9月,温州市教育局《关于开展“促进有效学习”课堂变革的实施意见》中指出,新课程实施以来,我市中小学在推进课堂转型与变革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以‘教’为中心、‘满堂讲、满堂灌、满堂问’的现象依然较为普遍,学生学习方式单一、学习效率低下、课业负担较重,课堂教学整体水平亟待进一步提高”。改变这些现象,教师必须践行“学为中心,以学定教,教为学服务”的教育理念,努力在课堂中实现“教”向“学”的转化。那么,历史与社会课堂如何实现“教”向“学”的转化呢?下文以特级教师唐少华老师的《隋的兴亡》一课为例,粗谈几点思考。
一、明晰的学习目标,是“教”向“学”转化的导航仪
学习目标,即学生在一堂课中必须完成的学习任务与达成度,由传统的教学目标转化而成的。如何将教师的教学目标转换成学生自己的学习目标?先看唐老师在上《隋的兴亡》一课时给学生呈现的学习目标:
(1)阅读课文,用时间带标示:隋的兴亡。(2)阅读课文,分类概括:隋朝兴盛的表现。(3)阅读课文及补充材料,评价:隋文帝。(4)分析原因:隋朝速亡的原因。(5)列表格对比:秦朝和隋朝。
以上学习目标,它的特点有:
1.语言表述“儿童化”
上述5个目标的语言都表述成易测量的陈述句,行为动词具体、明确、可测评,而不是笼统、抽象、模棱两可的。即在表述时尽量选用了描述学生所形成的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的词语,而不使用“掌握、领会、理解”等描述内部心理变化的词语。唐老师在表述时,完全将自己转换到了学生的位置,表述由“成人化”走向“儿童化”。阅读这样的学习目标,学生会产生一种亲切感,更易于接受。
2.学习内容“阶梯化”
上述学习目标有5个具体的学习任务,第1个和第2个学习目标,属于知识性目标,教材陈述非常详细,学生稍加概括就能完成;第3个和第4个学习目标,属于能力性目标,又隐含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即如何评价人物),唐老师补充了资料,学生需要“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实;第5个目标,列表格对比秦朝和隋朝,学生要对新旧知识进行归纳、比较、分析才能完成,能力要求进一步提升。5个目标,5个学习阶梯,根据八年级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深入,学生在目标的引领下,不断攀升新的台阶。
3.学习任务“操作化”
5项学习目标,每个学习目标都包含着 “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
明晰的学习目标,清楚地告诉学生每个阶段学习目的、学习条件以及完成学习行为的程度,具有很强的操作性,能有效引领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唐老师的课堂,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明晰的学习目标起了重要的引领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机是人的活动的推动者。具体到课堂学习,明晰的目标正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一种有效的手段,而学习动机又能推动和促进他们的学习活动。但是,长期以来,课堂教学只有教师制定和掌握教学目标,而不把它交给学生,教师总是有意无意地对学生实行目标“保密”。所以,教师有必要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向学生公开教学目标,在学习开始时就呈现给学生,告诉学生,本堂课的学习,我们“要到哪里去”。但是,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的认知结构具有自组织功能。当一组新知识呈现在他们面前时,他们可以在教师帮助下,通过同化和顺应,使新知识与自身原有认知结构耦合,把一部分新知识纳入原有认知结构中来。还有一部分知识,由于原有的知识形态与认知结构有距离,使他们接受起来有困难,必须改变其形态,才能让学生接受。同样的道理,由于教学目标包括了教的目标和学的目标,如果将三维教学目标呈现在学生面前时,他们可以把一部分目标作为自己所追求的目标,另一部分则因与学生认识目标的形态和结构存在距离,一时还不能成为学生自觉追求的目标,出现一知半解、被动应付的局面。要解决这一问题,唐老师的课给了我们重要的启示:有必要提倡教师根据学情,将学习目标从传统的三维教学目标中分离出来,用学生易于接受的形态,在学习开始时就呈现给学生。一节课,如果能把科学的、具体的、符合学生学习心理发展规律的学习目标交给学生,也就开辟了一条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调节行为标准和强化学习意志的新途径。
总之,教师要善于根据课标和学情,制订明晰的学习目标并呈现给学生,让学习目标成为“教”向“学”转化的导航仪。
二、扎实的学习“脚手架”,是“教”向“学”转化的辅助器
学习目标给学生指明了“到哪里去”,“如何带领学生到达那里”,还需要教师搭建扎实灵活的“脚手架”。
脚手架( scaffolding) ,最早是由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布鲁纳从建筑行业借用的一个术语,用来说明在教育活动中,学生可以凭借由父母、教师、同伴以及他人提供的辅助物完成原本自己无法独立完成的任务。即随着学生学习能力的逐步提升,学习的责任将逐渐转移到学生身上,最后让学生完全积极主动的展开学习,并通过学习建构出真正属于自己所理解、领悟、探索到的知识。一旦学生能独立完成某种任务,这种辅助物就像建筑竣工后的脚手架,会被逐渐撤离。这些由社会、学校和家庭提供给学生的各种辅助物,就被称为脚手架。布鲁纳曾在“脚手架”理论中指出:“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如果教师把知识分割成阶梯状,学生不喜欢别人把他们抱到一个阶梯上,而更感谢你给他们提供一根迈步的拐杖,引领他们自己迈上一个个台阶。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学情,为学生提供不同类型的学习“脚手架”,促进教学转化。
1.搭建材料“脚手架”
材料“脚手架”是指能帮助学生实现学习目标的各种文字类、图表类、音视频类及活动类资料。它以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为出发点,不仅能创设生动的情景帮助学生掌握抽象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使学生在具体情景的感悟中,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学习材料进行自主学习。比如《隋的兴亡》一课,教材阅读始终贯穿课堂。如学习目标1和学习目标2,唐老师要求学生阅读课文,在课文中收集材料,凭借教材材料的支持来完成学习目标;再如学习目标3,教材在阅读卡中提供了关于隋文帝历史贡献的简略描述,唐老师提示学生收集阅读卡中的有关信息,为自己评价隋文帝提供史料支撑。教材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教学用书,它集大量专家学者之力,是最具权威价值的教学内容,也是教学内容的核心。因此,合理借用教材学习材料为学生搭建“脚手架”,即减轻了教师负担,也使教材得到充分利用,成本低效率高,可谓一举两得。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要善于根据学情,在教材之外,精选和补充学习材料。因为教材是静止的知识库,内容相对稳定且不能及时吸收到最新发现和研究成果。例如,《隋的兴亡》一课,学习目标3“评价隋文帝”是学习难点,课文关于隋文帝的介绍材料非常简洁,要展开对隋文帝的评价,需要借助更多的学习材料。该老师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及时补充了两则课外材料:①隋文帝刻薄寡恩,杀死不少功臣;生性猜忌,处世往往不近人情;晚年乱用刑罚;废长子杨勇的太子名位,立次子杨广为太子,种下了隋朝灭亡的祸根。②文帝到杨广居处,看见乐器弦线一段,布满尘埃,于是认为杨广不好声色,就决定废杨勇太子之位,立杨广为太子。两则补充材料,简明扼要却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在帮助学生评价隋文帝的学习活动中,起了重要的支撑作用,成为“教”向“学”转化的重要辅助器。
2.提供方法“脚手架”
方法“脚手架”是指能帮助学生实现学习目标的各种手段、方式或途径。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能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以最少的脑力与体力投入取得最大的成效。正如英国的著名的美学家博克所说:“有了正确的方法,你就能在茫茫的书海中采撷到斑斓多姿的贝壳。否则,就常会像瞎子一样在黑暗中摸索一番之后仍然空手而回。”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要善于将解决问题的方法尽可能多地告诉学生并指导学生怎么运用。例如《隋的兴亡》一课,学习目标1“隋的兴亡”,属于知识性目标,教材上有现成的答案,唐老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法从教材中获取答案,并通过指导画时间带的方法,帮助学生掌握重要时间信息;学习目标2“隋朝兴盛的表现”,教材上虽有现成答案,但比较散乱,所以唐老师要求学生运用分类法进行知识归类;学生目标3“评价隋文帝”,老师则引用了讨论法突破难点;学习目标5“对比秦朝和隋朝”,唐老师指导学生用列表法对知识进行有效的梳理。多种学习方法的指导运用,让学生的学习如虎添翼,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3. 设计问题“脚手架”
问题“脚手架”是指能帮助学生思考解决学习目标的各类设问。问题是引导学生获取知识的动力。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目前已经达到的水平与潜在的可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脚手架”理论强调以最近发展区作为教师介入的时空,教学要在最近发展区内进行。最近发展区只是一个潜在的虚拟的空间,课堂问题能不停顿地把学生的智力从“已知水平”提升到“潜在水平”。
问题“脚手架”的设计,应循序渐进,把握好问题的坡度。台阶过高,学生攀登不上去,容易挫伤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久而久之会丧失自信心;台阶过低,难以激起学生追求知识的心理,也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隋的兴亡》一课,5个学习目标就是5个学习问题,5个问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深入,遵循一定的逻辑关系(即前一个问题的结论能引发对后一个问题的探究),循序渐进地把问题逐一分解开来,逐一解决。问题设计形成由易到难的梯度,“犹如爬坡一样,用点力才能上得去;又如摘桃一样,跳一跳才能够得着”,既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参与学习的机会,又能为教师教学营造出更加积极的教学情境。
问题“脚手架”的设计,还应开放灵活,为问题生成留足空间。《隋的兴亡》一课,在组织学生阅读隋文帝相关的学习材料并小组讨论“如何评价隋文帝”后,唐老师开始倾听学生的观点(要求阐述观点和理由)。先是3位学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有的说“隋文帝是个好皇帝”,有的说“隋文帝不是个好皇帝”时,有的说“隋文帝既是一个好皇帝又不是一个好皇帝”。师生对话很顺利,唐老师开始总结提问:“隋文帝统治时期,做了那么多好事,也做了那么多不好的事,但不管怎么说隋朝在隋文帝时期政治清明,经济是向前发展的,对当时都产生了积极作用,对后世产生深刻,我们去判断一个人的所作所为去评价,到底标准是什么?”这时,突然有学生嘀咕了一句:“没有标准。”唐老师捕捉到了这个信息,马上追问:“他说看一个人没有标准,有没有跟她相同或者不同的意见?”这时,课堂开始活跃起来,又有三个学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有学生说“我认为没标准,看人要从两方面,没固定的标准让自己评价一个人”,有学生说“对于一个人做一件事,有些人觉得他做得好,也有人认为他做得不好!不同的人不同的标准”, 有学生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标准,你认为是好的就是好的,你认为不好就是不好的”。这时的课堂,学生的思维开始了“打架”。唐老师继续追问:“对于他们三个同学的观点,你们有没有不同的意见。”这时的课堂气氛进一步活跃,笑声四起,学生发言积极。有学生说“大概有两个标准,从事物的积极性和消极性来看来评价”,有学生说“可以从客观方面和也可以从主观因素去评,置身于局外去评”, 有学生说“评价事情应该从事情的利和弊来谈,利大于弊是好事,弊大于利就不好”,有学生说“标准是对历史的影响,对当时的效果及对后世的影响两个角度。在学生充分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后,唐老师请那位说“没标准”的学生:“你现在觉得评价人物有标准了吗?”学生说“把大家的观点结合一下吧”。唐老师又向他提出新问题:“看一个人要看他的好的也要看到不好的方面,看待这个同学(指着他的同桌),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是什么?”学生回答:“积极方面很会看书,学习不错;消极方面不怎么爱发言,沉默寡言,还有一点小家子气。”唐老师在完成这个教学片断后,总结:“刚才同学们说到用两个角度看待这个问题,其实人是一个很复杂的生物体,不能简单地看待他,是好人或者不好的人。比如你们班的同学,大家在一起,这个人不好,你要去看他身上真的都是不好的吗?不好我不跟他交往,其实也许他身上有很多好的东西,人是有多方面的,这个对你将来一辈子的成长非常重要。不要简单地看待一个人,不要老想这个老师总是批评我跟我过不去,其实你换一个角度去看,就不是那么一回事了,所以你的人与人的关系就会不一样。”(学生聚精会神听,若有所思,微微点头)。
以上教学片断中,课堂精彩纷呈,“如何评价隋文帝”这一问题,灵活开放,答案多元,引发了学生观点“打架”,引发了课堂的思维风暴,为生成新的问题留足了空间。这个时候预设和生成是融为一体的,预设中有生成,生成中有预设,成功地引领学生完成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思维的跃进,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领则收获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令人回味无穷。灵活开放的问题“脚手架”无疑起了关键的辅助作用。
总之,“教”向“学”的转变,需要教师为学生搭建不同类型的“脚手架”作为学习的辅助器,为学生学会学习提供适当的支持和辅助。当然,一旦学生能独立完成某种任务,这种辅助物就像建筑竣工后的脚手架,教师要逐渐撤离。“教”是为了“不教”,这是“教”向“学”的转变的根本要求。
三、自主的学习评价,是“教”向“学”转化的助推器
自主的学习评价,指的是学生在阶段性学习结束后,能对照学习目标,对本人的学习效果进行反思,判断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建构主义认为,如果学习的结果是由学习者自己建构的,那么最好的评价者应该是学习者本人,评价是审视建构过程的一面镜子。
但就当前教学过程中的学生评价方面的存在的问题而言,主要表现在:在评价主体上仍以自上而下的评价为主,即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多,学生的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少,评价对象处于消极的被评价地位。
自主的学习评价,是“教”向“学”转化的助推器。如何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评价?唐老师完成了《隋的兴亡》课时教学后,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评价,评价表转录如下:
自主学习评价如何操作,《隋的兴亡》一课,给我们提供了以下几点思考:
1.从技术方法看。自主学习评价应该少使用一些强化和行为控制工具,而应给学习者提供更多的自我分析和元认知工具,以使他们能够自我反思和评价其学习过程和结果,从而成为一个自我控制的学习者。
2.从参照标准看。学习目标可以作为最好的协调工具,即具体明确的学习目标是用以评价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最客观的评价标准。
3.从评价操作看。将评价标准进行量化,使自主学习评价可测易操作,有利于降低初中学生自主学习评价的难度,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评价的积极性。
构建合理的、成功的学生自我评价体系,从近期效果看,能够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内化,不断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成绩;就学生终身学习而论,自我评价有利于培养学生反思意识,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和自我完善,从而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就教师来说,课堂教学完成后,教师的“教”是否已经向“学”转化,学生自主的学习评价也是重要的检测标准,学生的自我评价结果,可以促进教师进一步了解学情,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总之,自主有效的学习评价,是“教”向“学”转化的助推器。
“教师的教为了最终不需要教”,这是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课堂教学实现从“教”向“学”的转化,学生的思维才能被激活,学生的潜能才能被唤醒,学生的梦想才能被引启。但是,“教”向“学”的“完美转身”,将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让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求索,向着这个终极目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