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赵晓璃
写在前面的话:
80%以上的职场人之所以会出现屡屡跳槽甚至遭遇职业断崖,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于他们缺乏系统的职业生涯设计思维,于是他们很忙碌很辛苦,但往往收效甚微;在很多重大关口上,比如跳槽转行等方面,更是苦于无从下手,不知该往哪里走。
很多人认为,职业生涯设计就像画一条线,告诉你前面应该到哪里,现在你在哪里,然后两点成一线,如何快速到达目的地。
这种生涯设计思路,我们称之为“线性设计”。
该设计中最大的缺憾,就是没有考虑到未来的变量,它设置的目的地也仅仅是从当下各种条件做出的判断,当你顺着这条线往前走,如果有一个因素变了,你就会发现这条线突然就断了,不得不重新停下来继续寻找另外的线路——所以往往人们认为最快捷的那条路,却是最长的一条路。
在我看来,真正的职业生涯设计,更像是画个圆。
一、找到那个圆点
想要画个圆,首先要找到那个圆点,再设计好半径。
对应到职业生涯设计中,这个圆点到底是什么?又该如何找到呢?
1、这个圆点到底是什么?
很多人都倾向于认为,一定要找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也就是说,他们倾向于认为,这个圆点应该是从兴趣层面入手。
但是从小到大接受的教育以及成长环境让很多人缺失了兴趣探索的重要一课,其实兴趣也只是一种诱饵,它的终极目的是帮你克服对未知的恐惧,经过几万小时的刻苦练习,形成一项自己的优势。
举个例子,我想让一头大象过桥,但是大象害怕桥下面的河水,迟迟不敢过桥,为了转移大象的注意力,让它顺利过桥,我可以用一根香蕉引着它往前走。
在这里,香蕉就是“兴趣”,“过桥”才是目的。
比如,很多人提到兴趣就会想到吃,你喜欢火锅的辛辣、冰淇淋的香甜、巧克力的柔滑,这都是感官刺激。
感官刺激给你带来的只是一时愉悦,想要上升为变现的能力或者以此寻找职业,光有感官兴趣是远远不够的。
有些人除了喜欢吃,还喜欢研究吃,他不需要他人催促,自己买来很多烹饪书籍研究,并且愿意投入时间精力琢磨如何能够烧出一手好菜,这个时候,他的感官兴趣加入了知识的学习,在烹饪的过程中提升了技术与能力,渐渐形成了优势,但这个时候未必能做成职业。
职业与兴趣最大的不同在于,兴趣你可以选择享受你喜欢的部分就好了,不喜欢的部分不需要你去承担。
比如你擅长烧红烧排骨,但这一点不足以成为职业,要成为职业,你必须进一步放下你的喜恶、扩充你的知识、提升你的能力——很多时候都需要经过专业系统的学习,你既要会烧你的喜欢的排骨,也要会烧你讨厌的猪大肠,如此一来,当你具备了起码的职业技能之后,才能找到对应的职业。
所以,我们第一步找到的这个圆心,其实就是我们的优势,它从兴趣演变而来,需要你进行仔细的甄别与发现。
2、如何找到这个圆点?
你愿意做且能做好的那个点,就可以成为职业生涯设计的圆点。
对于很多工作了五年以上的职场人而言,寻找优势将成为他们职业转型新的圆点,他们可以用优势为圆点,以经验与技能为半径,拓展自己的职业领域。
而对于很多刚入职场的小白们而言,可以从过往的实习经历或成长过程中的成就事件入手,寻找到优势的蛛丝马迹,通过后天设计,有意打造自己的优势。
比如,你在大学期间做过哪些事情受到过夸奖或一致好评?你做过哪些兼职,有哪一份是你感觉得心应手的?
有很多咨询者常常抱怨说,他们感觉工作没有热情,即便一开始看似感兴趣的工作,做了一段时间也渐渐就没了热情。
这里需要澄清一个问题,那就是热情的背后,其实是需要自主感、能胜任和归属感的。
二、如何画这个圆?
找到圆点之后的第二个要素,就是找到半径。
而这个半径,是指职业能力。
通常,我们所说的职业能力涵盖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一是知识:它多是从书本得来,特点是可迁移性差,只是代表“你知道什么”。
比如我们曾经学过历史地理等学科,但工作多年之后,这些知识早已被你忘得一干二净,所以知识的特点是你曾经学过,但未必掌握。
你的学历、证书甚至后面的职称,都是知识层面。
二是技能:它是从实践中来,特点是能够迁移,代表“你会什么”。
比如我有个同学是物理系专业毕业,毕业之后的他到了机械厂做销售,大学学的物理知识能够帮助他理解一些专业术语,这样在给客户介绍机械性能的时候,会显得比较专业。
但先做好销售,光知道这些参数指标就可以了吗?
远远不够。
他需要习练沟通能力、谈判协商能力、以及如何看人识人的能力,而这些能力,多数需要从实践中摸索而来。
你的工作经历、你在技能大赛中获得的名次、你曾经做过怎样的职位,等等,都是这方面的证明。
三是品质:它是你的特点与底线,决定了你最终能够成为谁。
比如有个咨询者是一名高校老师,特别肯钻研,也特别能吃苦耐劳,但道德感强烈,抄袭造假的事情不会去做,所以他在单位里,往往不屑于评职称,但丝毫不影响他做好本职工作,成为一名受学生欢迎的老师。
咨询之前他没有意识到这种现状是内心决定的,所以他看着其他人升迁内心难免焦虑,但后来分析之后才发现,原来因为自己厌恶论文抄袭,同时还不具备专业能力与素质,所以职称一直评上不去。
对他而言,首先没必要违背内心通过投机取巧的手段评上职称,其次继续加强专业能力,能写出原创论文发表更好,即便一时半会写不出来也无须否定自己,最后可以在本职工作中找到其他的意义,比如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未必一定要成为“职称最高的老师”。
所以,半径解决的是你能走到哪里、又能走多远的问题。
三、如何画大这个圆?
想要画大这个圆,首先要稳固圆心,也就是坚定自己的职业信念,形成定见。
比如,前文提及的那位不屑于通过抄袭论文方式谋求职位的老师,他需要做的是寻找自己的价值观,在进行确认之后,就不难形成定见,不会轻易受外界干扰。
进行层层筛查之后发现,原来,在这位老师的价值观排序里,利他主义、独立性、追求新意是他的核心价值观。
在他目前从事的职业里,很明显教书育人具备利他属性;至于上课的风格和形式,是他可以做主的部分,能发挥他的独立性;在追求新意层面,每一届的学生不同,所以他的教学会不断地进行调整,甚至需要做一些教学方法的创新与改进——这些都需要建立在丰富的教学经验上,随着口碑的扩散,哪怕他不评职称,也不妨碍他总结教学心得发表论文,同样可以成为学校里具有话语权的老师,说不定某一天,他通过硬实力评上了职称,成为名副其实的副教授。
其次要延长圆的半径。
在延展半径层面,一是增加深度,二是拓展宽度。
所谓深度,是指在现有领域里深耕细作,成为某方面的专家;所谓宽度,是指在组织外部扩大知名度,比如通过发表些作品、和行业其他人士多学习交流、不断提升见识与能力,将很好地延展职业半径。
最后再匹配市场需求和认可。
随着你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你会迎来更多的机会,也会吸引来更多优质的人脉,或许就能找到合适的事业机会,向着内心的成功越来越近。
总之,随着这个圆越画越大,你的职业会在一种自然状态下得到良性成长,职业生涯也会变得更加踏实与丰富。
作者简介:赵晓璃,资深职业生涯规划师,职场畅销书作家,公众号“璃语职美人”主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