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职业规划其实持续一生。好的职业规划,会让人发光。
这个标题起的有点大。之所以想到这个题目,是今天的学习中,国际关系学院的张平老师提到了这样一件事:作为中国的最高学府北大、清华每年招收2000多名本科生,同时每年约有200多名不能按时毕业。乍听这个消息,觉得很奇怪:能上北大、清华的都是学霸中的学霸,怎么可能毕不了业呢?张老师的解释是:这些学生,有些是因为生病休学,有些是转到其他学校。还有些,是因为职业生涯规划出了问题。这些孩子,压根就不喜欢自己的专业,当初是父母觉得“你考这么高的分,不读北大清华,太可惜,专业嘛,读读就喜欢了呗,来来来,填‘服从调剂’”。于是,就被调剂到自己不喜欢的专业去了。
可“不喜欢也不至于读不下去吧?不就是读书吗。”确实,估计硬着头皮读,以他们的智商是可以读下去的。但能上北大、清华的孩子,除了智商高,独立意识和坚持不懈的精神也肯定非常强。比起上普通高校的孩子,他们更不愿意委屈自己、浪费时间在自己根本没兴趣的事情上。另一方面,他们会在北大、清华的学习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领域,然后迅速地转换方向。张老师笑着说,“这些父母不是为了孩子选择专业,是为了分数选择专业。”
确实有很多父母和孩子都有这样的想法,我就遇到过不止一次。几年前,有位父亲因为女儿喜欢心理学而来咨询我,哪所学校的心理学专业好。根据他女儿的分数,我推荐了南京师范大学。那位父亲有点怀疑的说:“南师大,我女儿的分数上这个有点亏,上华东师大还差不多。”这个喜欢心理学的女儿最终上了上海交大的金融系。也许从此中国心理学界就因此少了位大师。
这是孩子分数高,父母为了名校情结而牺牲孩子兴趣的例子。还有一些,是孩子考得差,选择余地本来就小,父母也没有多花心思去了解专业的设置,就“让孩子自己选吧,他喜欢的才会认真学”。可孩子进了大学,并没有如父母希望的“喜欢的就认真学”。原因在于,这里的“喜欢”只是自以为的“喜欢”。 喜欢玩游戏就觉得自己喜欢计算机,喜欢动漫就觉得自己喜欢艺术,喜欢看小说就觉得自己喜欢中文……这种凭感觉的喜欢,太肤浅了。喜欢的前提是了解,知道这个专业要学什么,知道这个专业能做什么,知道这个专业需要匹配什么样的人格特质。多少孩子抱着“学计算机就等于玩游戏、看动漫”的心态进了大学,结果发现学计算机是“学数学、学逻辑、学编程”,枯燥又乏味,才知道自己“上错了花轿”。父母一句“不是你选的嘛”,让孩子不得不“嫁错郎”,放弃对自身兴趣的探索、硬 着头皮去学一个和自己想象完全不同的专业。孩子学得痛苦,父母看得闹心。
那怎么办呢,不为“分数”选专业,也不为“喜欢”选专业,那是不是就为“钱途”选专业呢?其实大多数父母也都是这样做的。这样做,对!但不全对。
对于普通人来说,选一个好的职业和买一件好衣服的标准是一样的:需要、喜欢、适合。我们不是富二代,不能把喜欢的衣服买回来。同样,我们是普通人,不能只凭喜欢生活,而必须通过职业来养家糊口乃至获得美好的生活。能让我们获得收入的工作肯定是社会需要的工作,而社会需要度越高,行业工资也就越高。以前的银行、保险、家电、汽车,现在网络、动漫、风投、影视,都是如此。能让我们做得开心的工作,是我们喜欢的工作。而适合自己人格特点和能力的工作,才能发挥我们每个人的优势,做得深入持久,最终拿到高薪。
社会在发展,社会的需要也在不断变化。若不能适应社会需要,精致如云锦也只能活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里,供人怀旧、凭吊,而不再具有活泼泼的生命力。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小时候经历了物资匮乏的苦恼,工作后又经历了下岗失业、房价疯涨的煎熬,对物质生活的渴求和稳定生活的向往已深深地刻在了心底。稳定排第一,收入高排第二。于是公务员成了我们父母最满意的工作选项。90后的一代,却和我们相差太多,他们中的大多数生活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时代,独生子女的背景又让他们的成长备受呵护。个人发展成了他们最在意的职业选项。做喜欢且收入高的工作,而不是仅仅是收入高的工作。
如果我们父母在为孩子选择专业时,图省事、偷个懒,就很容易“进了大学,反而厌学”,更麻烦的是孩子毕业后可能不愿工作或者频频跳槽,无法尽快融入社会、承担个人成长的责任。
我们父母只要多做一些功课,在查找各大高校的历年的录取率时,也随便查一查各个专业的课程设置、就业情况,这些在学校网站上都可以很容易地查询到。再给孩子做一做职业性格类的测试,比如霍兰德职业倾向能力测试、MBTI职业倾向能力测试都可以。最后根据孩子的兴趣,综合确定孩子的专业。比如孩子喜欢动漫,职业倾向能力测试孩子属于艺术家型,而通过招聘网站发现动漫的发展前景很广阔,动漫设计就是孩子非常适合的专业。
职业规划其实需要持续一生。幼儿时期,让孩子尝试各种活动,从而发现孩子的兴趣爱好。只吃过苹果的人,可能一生就认为自己最喜欢吃苹果,而实际上可能只是因为他从来没机会尝一尝其他水果。小学时,可以带孩子去参观各种工作场所,让孩子深入了解各种职业的特点。中学,暑假可以去做做简单的暑假工,接触不同的人群,了解不同职业人群的社会阶层。大学了,假期的实习可以积累丰富的职业经验。就算工作了,也同样可以开始职业兴趣的寻找和职业方向的转换,比如我,从化学老师,到了心理老师,现在又成为心理工作室的创办者、经营者。找到社会需要的,自己喜欢的,而且擅长的,谋生的职业就会成为一生的事业。只要你愿意,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
各位亲,今天就到这里啦。晚安!明天见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