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周三我们将迎来本学期的期中考试,在南明数学思想的思考中,对教育充满热忱的郭老师之影响下,我更加确定了学生能力并不能用简简单单的一张应试考卷来衡量。并不是一看到孩子不尽人意的分数开始大声吼叫,批评,你怎么这么笨!这样的话语久而久之充斥在孩子的大脑中,无疑是在摧残孩子的生命,在劳作的时间里,科学地、艺术地教育孩子。
我的学科认知及践行——南明数学更注重数学背后的算理,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玩游戏,学数学,再加上游戏模式的转变,孩子们很容易就会喜欢上数学这一大部分人都觉得枯燥的学科。而在课程上在保证学情乐观的基础上,我也在思考南明数学与我们班学生生命如何打通。每个单元的思维导图我分课时分层次指导后先让孩子们言说自己的思路,同伴间讨论知识点的延伸性和拓展性。最后独立整合所有资源信号,画出专属自己的思维导图。
我放手让孩子们动手去体验数学学科的乐趣,它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就在我们第四单元所学的《可能性》中,孩子们已经尝试定性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可能性大小的计算。事件的发生有多种可能,孩子们在生活中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在此基础上,让孩子们通过游戏和实际操作从而建立“公平”的意识。
善良,可爱的卓然同学,为了想让颢哲同学赢,改变了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大小。
游戏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我们在游戏中讨论“公平,”通过设计游戏,完善规则。孩子们都在动脑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发现游戏的公平性与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之间的关系。体验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发展。
在如今的社会大多数父母都把太多事情包办了,比如回家百般温柔相待,特别是周托的孩子父母心想在学校不如家里自在,做好吃的,买好玩的,上学走之前书包塞的满满的吃的,用的,熟不知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双手和大脑已经滞后了。不会打点,整理,动手,操心,的孩子您想他能在课堂上学好吗?每次都要爸爸妈妈提醒拿这个,收哪儿个。每次在老师话音刚落的时候依旧会有孩子问,老师什么?即便多次提醒依旧还要问老师课前准备,都需要什么?这样的孩子,他不会倾听,或许是某一刻脑袋是静止的,不会接收信息。那么课上能学好吗?能学习好吗?学习的大脑是个动态的过程,是个我愿学的状态。
所以大朋友们,请不要做一个每次只会问孩子要成绩的家长,这次考试也不例外,从习惯抓起,再谈成绩!
良性教育学循环:必须确保每一次学习都让学生有成就感,进而滋长起自尊心,而不是没完成任务的疲惫感、挫败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