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杰这次的演唱终于走心了。这次的演唱没有过多的矫饰,没有过多的累赘,去掉了很多的包袱,真正从心底发声,这才是一个音乐人真正应有的态度——把一首歌做成它真正适合的样子,而不是一昧地为了追求视听上的冲击,把任何一首歌都用一层层华丽的编曲包裹起来,反而让听者感受不到歌曲想要表达的真情实感,这恰恰是张杰之前的歌不被大家所买账,甚至最后垫底的原因之一。而这首歌,恰恰让我们看到而一个去掉了繁复外衣的张杰,一个“本真”的张杰——这场比赛他必须要唱出自己内心的声音,因为只有这种声音,才能真正地打动观众。
所以他本场的的歌曲很干净,虽然也用到了很多摇滚元素,也算是对歌曲情绪恰到好处的推进和衬托。最后的极具高音,听起来很舒服,而且也是合情合理的安排,不像是前几场莫名其妙的炫技,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嘶吼。因此,当他今天唱歌的时候,听众也会投入,也会感动,不像之前,他在台上唱哭了,观众在台下懵逼了。我想这也是张杰在几场比赛过后,对自己有了某种更深刻的领悟吧。
以下做一些不成熟的小分析:
一、编曲与演唱
张杰的这首歌在原作的编曲上,做了继承也做了修改。原作的“第一”、“第二”、“第三”有很强的层次性,从第一层的电子合成器的声音开始,就是很明亮的、充满着“阳光味道”的音色,每一层都添加了更带有明亮色彩的音色来递进,给人一种逐步开朗、光芒逐渐打开的感觉,最后用充满了生机的摇滚把全曲推向高潮。而张杰从前奏开始,直到的“第一”、“第二”、“第三”的伴奏,旋律上做了继承,但用了不同于原作的音色,加重了低音的成分,从开始就传达出了沉重感和压迫感,而“第一”和“第二”,配器和旋律上基本都没有改变,反复单调的节奏和音色带给人越来越浓重的压抑感、窒息感、低沉感,音符就好像一把锤子,在一下一下敲击着心脏。这和张杰所要表达的心境是一致的,可能以前的他在音乐上想要表现很多,在公众面前,想要表现很多,但正因这样,往往会累赘很多,会用力过猛,在公众眼里,他做什么都变成了错的,而这样的音乐色彩,正是他在经历了前几次的低谷、观众的批评、甚至是这一路的非议后,所背负的沉重和抑郁的心境。“第三”的时候,为了给听觉上消除一些过度的沉闷感,也是为了给接下来的第一波副歌进行铺垫,加进了吉他的成分,略微打破了那种沉闷感。讲真,要是“第三”再这么继续下去,我会受不了换台的……
这里也需要结合演唱方式来讲一讲。主歌部分张杰和许钧的唱法也是截然不同的,带给人的情绪色彩也不一样。许钧在这里的声音是很开放的、向上的,是洪亮、昂扬、振奋的声音,他唱这段主歌的时候,好像是在一个开放的、广阔的、明朗的空间说话,说给世间万物、芸芸众生听,是对自己人生态度的“宣告”,充满着青春和希望的味道。而张杰的声音,是向下走的,有虚有实,甚至还带有气声,配合着编曲,给人感觉像是在经历了诸多不顺之后的张杰,在某个阴暗的角落里,更有甚是一个“小黑屋”里,自己对自己的“低诉”和“劝慰”。
这段演绎虽然不复杂,但传达出来的浓重的情绪色彩却是很抓人的,看得出来,每个观看张杰表演的艺人、观众的表情都很凝重、很投入。
从主歌第一次过度到副歌的方式,两者也有些不同,许钧的过度很自然,顺应着之前的逐步递进,顺其自然的进入主歌,然而张杰的主歌很单一,并没有递进,于是他选择的处理方法则是主歌后瞬间完全沉默(等着他脱衣服……),人声突然进入,纯粹的摇滚伴奏配合人声跟进。就像那句话说的:“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张杰当然不会愿意灭亡,于是他在沉默中爆发了。略带嘶吼的演唱,配合着非常有力的摇滚元素,这种爆发式的副歌处理方式,不再拖泥带水,直接了当地表达情感,显然效果不错,像坐过山车一样,立马把整首歌从压抑的主歌瞬间带上了一个小高潮。
爆发过后,就不好再收咯。“第四”这一部分很重要,是张杰自己填的词,也是对原作立意上的转变,理当延续这种情绪,以强调这部分内容。那么,已经“爆发”过一次,到了第二次副歌怎么办呢?万幸他没再添加一些什么花里胡哨的东西了,而是选择用升调来提升情绪了,但这对于提升歌曲的整体立意是不够的,于是我们即将提到每个人都记忆深刻的——高音。
张杰说要飙高音的时候,其实我也很绝望啊,心想张杰你千万别作了,老老实实唱歌吧,别再炫技遭人烦了。然而这次的高音显然没招多少人烦。因为这次的高音安排得合情合理,恰到好处,可以看做是他在看清自己、理清头绪、冲破束缚之后的一次情感的宣泄和释放。而高音的音色处理也让听者感觉自然舒服,不尖锐、不刺耳,与伴奏浑然一体。因此,这次张杰的高音,迎来的更多是赞叹,而不是鄙夷。
二、舞台表现
这次的舞台,很多歌手都花了心思,林忆莲请了伴舞,张杰弄了个框框。框框这个道具立意不错,但张杰的表现力却欠佳,一不小心又要成为观众诟病的问题。
框的设置,可以看做是张杰曾经因为顾虑太多、渴求太多、恐惧太多而给自己设下的“束缚”和“阻碍”。透过一个框架去看事物,也是电影作品中常用的一种隐喻手法,框的后面,是一个被限定的拘束的空间,像一个牢笼。在框里始终被压抑,无法施展拳脚,无法放开自我。而框的外面,则是开放的空间,无拘无束、轻松自如的环境。张杰从框后,到框前,可以看做是对自我角色设定、对世俗名利追求的挣脱。在框内审视自己,跳出框外,摆脱自我束缚地“sing a song”。
从框里出来以后,张杰给自己设计了很多动作,比如脱外套,比如跳跃。先说脱衣服。张杰越过了框子,脱下了身上那件看起来很刻意的机车外套脱掉,象征着把对自己过多的矫饰都抛弃了,剩下一身纯白的T恤,也就是那个最干净、自然、纯净的真我,由这个“真我”来“sing a song”。这个点子挺好。然而,还是请允许我吐个槽,张杰这个动作,既不性感,也不帅气,又不霸气,就这么“孬孬”地脱下来,没有什么气质地往前面一扔,真是有点浪费了这么有寓意的好点子。
跳出框的动作,是在歌曲推向高潮时的一个动作,助跑——跳跃,要表现的是一种猛烈的、用尽全力的释放和挣脱,是一个很有爆发力的动作,很多摇滚歌手都喜欢用这么一个动作,放在这里也是恰到好处,如果做得好的话,也是对歌曲情绪推进的一个很大的助力。但是,我加了“如果做得好的话”这几个字,当然是因为张杰做得不够好了。张杰这一跳真是没气势,既不性感,也不帅气,又不霸气,就这么“孬孬”地跑了过来,小心翼翼地跳了过去,好像生怕撞到那个框子一样,害我差点出戏,好在立刻被高亢有力的“sing a song——”给及时拉了回来。
但即使张杰的表现力差了一些,我们还是不可否认,这几个设置的寓意,还是恰到好处,颇为用心的。
张杰之前几期的歌曲,恰恰让我想起了他作为一个歌手之外的生活状态——负面新闻、诟病缠身,这可能为他带来了知名度,但也掩盖了他的好声音,掩盖了他的“真我”——正如过度修饰的歌曲,却散发不出歌曲应有的味道。而这首歌,让我看到了他蜕变的过程——并不是弱小的毛毛虫蜕变成美丽花蝴蝶的华丽的蜕变,而是洗尽铅华之后,回归自己的蜕变。这可以算是更高等级的蜕变,正如人生的蜕变——幼儿的一无所有,到成年的功成名就,再到暮年的平凡淡泊,张杰表现出的正是成年到暮年的蜕变。而这种蜕变,也恰恰是年轻人都应该自我反思的,因为这样的快节奏、浮躁的社会,每个人都很容易被花花世界冲昏了头脑,为了追逐世俗名利而忘记了内心的自己,我们也需要时常停下脚步,感受“内心的自我”,寻找那种“毫无所求的决心”,因为那才是“真正的快乐”。
【本文由“好歌一生推”发布,2017年6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