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每个人对青春都有着不同的注解。青春是一场短暂的梦境,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青春是把高考的最后一题做完,洒下纷纷扬扬的试卷。青春是一段琐忆,是一封未寄的书信,是沙滩上的一串脚印;青春是一段旋律,是一滴晶莹的眼泪,是蓝天下的一缕清风。青春的美丽与珍贵,就在于它的无邪与无瑕,在于它的可遇而不可求,在于它的永不重回。
或许,这本书能重予你几分青春的气息,也会让你重拾起尘封的、爱与痛交织的记忆。
《被窝是青春的坟墓》,是我在“微信读书”看完的第二本书。
历时一周多时间,划线摘录和即时想法加在一起,共317个、2万余字笔记。
它是当代作家七堇年创作的散文小说集,更确切来说是她的早期作品集。
本书分为“惊蛰”、“清明”和“少年残像”三个部分。
首先来介绍“惊蛰”里印象深刻的几篇。
开篇《远镇》,写的是一个关于远行,或者说关于逃离的故事。这种逃离源自她对挚友“十禾”的追随——也许她的内心深处一直藏着一个桀骜不羁的影子。从7岁到17岁,再到20岁,她在应当被宠溺的年纪忍受磨难、被迫成长,终于在一个她无法忍受的结点选择出走,去找寻想念的父亲。
她从昏暗落寂的白炽灯下,一直逃到渺无人烟的黄沙地前。想念是一种仪式,而她这一次找寻,也成为了一次心灵的洗礼。她发现原来自己的痛苦与不幸是那样渺小而浅薄,在她埋在书海题海里看不见的远方,又有多少人在生死边缘挣扎打滚;她也看到命运魔幻荒唐的巧合,可又只能无奈一笑置之。饱尝过悲欢离合的人间真相,她终于放下行囊,把凛冽与阵痛沉默地尽数咽下。
生命中有爱,是我们坚持走下去的全部意义所在。路途中一瞬间的爱,竟然赚取了我们去活一生,对那一瞬间的甜蜜之后庞大而又隐循的苦难甘之如饴。
——《远镇》
《北方》亦是她对远方执念和向往的侧写。贫瘠黄土地上朴素的子民,朱漆脱落的老宅门,积雪的山岭,狭窄的陋巷,苍郁的天空。无一不令她魂牵梦萦。
这些土地和在这土地上生活的人们,似乎有足够的坚忍去抵御光阴似箭与人世变幻,他们平淡原始的生活,是一种结局与回归。
——《北方》
《花朵之蓝》写的是毕业离别。之所以叫“花朵之蓝”,或是源于某一首歌名吧,亦或是蓝色所代表的忧郁,盛放以华美的外衣。当觥筹交错,骊歌响起,新的记忆覆上旧的记忆,旧的记忆就像春日下的积雪,原来还是晶莹纯白,却慢慢失了踪迹。可能不觉间那些用力记下的故事,就被淡忘了,在作者看来这是无比尴尬的事情。可是,她仍然选择“矫情”地用小纸条的方式,偷偷告诉挚友十禾永远不要忘记她。读这一篇的时候会想起“秒五”,想起“你的名字”,想起电影或动漫里澄澈纯净的唯美情景和擦肩而过的遗憾情节。
可青春的美丽与珍贵,就在于它的永不重回。
若没有离别,成长也就无所附丽。
——《花朵之蓝》
《春别》中的青淮,是主人公的另一扇窗口和另一双眼睛。青淮眼里大兴安岭的树木茂密,想来比枯荣的白桦树、被阳光打成斑驳的试卷和名次表,都要精彩得多。每个人按着自己的生命轨迹航行,青淮和“我”注定分道扬镳,最后,她成了随遇而安的候鸟,而“我”继续留在教室,做搏击风雨的海燕。
于是我只能一再写给自己,告诉自己,我曾经行走在回忆中。
——《春别》
《我不能悲伤地坐在你身旁》是写给父亲的口吻,关于真正的快乐,关于得失的思考,关于成长的阵痛。或许是作者本身见证父母离异的缘故,这一篇的内心刻画尤其真切动人。父亲留下的那张“我等你的好消息”的纸条,被“我”留存了那么多年,还是在高考前夕纷乱匆忙的大搬运中遗失了。
一纸书信是那样轻薄而脆弱,它承载的情感却是如此厚重和珍贵。可我们抓住的,往往却是那些看似庞大而无关紧要的东西。
所以,人应当忍于希望的诱惑,活得像河流一般绵延而深情。静静穿过茫茫平野,深深山谷,穿过生命中那些漫无止境的孤独和寒冷。
——《我不能悲伤地坐在你身旁》
“惊蛰”的篇章中多以高三和教室为背景,主人公都生性渴望挣脱桎梏,于是在黯淡无光的岁月里仰望星空。我也常常会被夹杂其中的迷人景物描写所触动。譬如她和十禾一同目睹日落时的余霞成绮,勾勒起我高三傍晚在科学楼为了看晚霞跑到顶层,直到自习铃响的回忆;阒静夏夜里如在溪涧中流泻的星辰,恰似孩提时流萤扑火、如梦如幻的场景;还有被窗棂切割成规则的形状的金黄色阳光,倾泻在教室背后贴着的通知和排名表上,也与高三午后伏案小憩时的情境如出一辙。
“清明”是对那些生命过客的朝花夕拾。似回忆式的流水账,也夹杂有作者虚构的角色视角下小说。叶笛、小青、曲和、故城,他们和“我”一样,拥有着平凡的出生和注定平凡的死亡。然而,他们也与“我”一样,总是用梦想、信念、忧伤和不停息的鼓点,生生不息地追逐着灿烂年华里或许只是昙花一现的光彩。这部分也如同鲜艳的油彩画般,大笔渲染,肆意泼墨,字里行间充溢着作者炽热的情感温度,和强烈的表达欲望。
“青春的意义在于哪怕忧伤地泪流满面,依然是一首夹杂着摇滚味道的安魂曲。”
——《被窝是青春的坟墓》
读到最后一章长篇《少年残像》的序幕时,竟无端生出几分不舍。可能是太沉醉其中了,总希望把浏览的步伐调得慢一点,把更多内容留给明天。
少年“凯”和主人公“绍城”的命运有着藕断丝连的牵扯,对他也有着与生俱来的保护和关爱。这种爱,甚至远远超越了他们对暗中“争夺”的“之行”的爱,更足以填补理想追求上的迥异和分歧。可怜的凯用前半生追逐所恋之人和所爱之事,又用后半生自由,最终用生命的代价来弥补一念的过错。我极其心疼他的结局——哪怕他在牢狱中度过半生也能减轻这种阵痛;但或许浓重的血色和冷寂,都是七堇年早已揭示的谜底——他将永远存活在“我”至死不渝的想念里。
这个故事,其实像极了《七月与安生》。
这是我的少年。也是我自己。
——《少年残像》
行走在七堇年的文字世界里,我常常贪恋于那斑斓的颜色于奇特的联想:“天色昏黄如同旧搪瓷杯里的一层茶垢”、“破旧的红漆斑驳的窗棂外面是浓绿的爬山虎”、“天空的蓝色被清明时节的雨洗得发白,淡如裙子上的浮青暗纹。”她仿佛不是在讲故事,而是像个画家一样细致地一笔一笔地上色、涂抹。于是那些或灿烂或苍凉的景致,就那样从她的笔下,逼真地浮现在我们的脑海之中。她是如此地擅长抓住相似之处,以至于极其细微的物体都足以与广袤的天空交相辉映。也许在盛大而瑰丽的忧郁文风里,有那么几丝不太准确的比喻,但正是这种魔幻又迷人的触痛感觉,深深地写进并楔进了我的心里。
我想,这样丰盈的感想,一定来源于她对万事万物细腻的观察和独特的洞见;这样饱满的情感,也一定来源于积累、交流和用力的记住,否则就也不会对每一次的离别那样历历在目。也许,我们都需要不停地锻炼我们的手、脑和眼,以此对抗时间。
我自以为对青春文学接触颇多。无论小四的《夏至未至》,还是辛夷坞的《致青春》,都在青春伤痛的领域之内。可在七堇年的文字面前,能感受到一种截然不同的震撼。“时光发酵或甘甜或苦涩的佳酿,全都是用心才能写就的。” 她的创作之所以被认为脱离青春文学的窠臼,踏入严肃文学的范畴,或许与作者本身的经历息息相关,又或许因为理解与懂得——
史铁生、张爱玲、顾城,他们是她的精神导师;伍尔夫、卡夫卡、契诃夫,他们是她的灵魂伴侣。她也坦陈,史铁生《我与地坛》里的坚韧意志,给了她创作上的许多精神鼓舞。当一个作家带着另一个作家的烙印继续行走和创造,那么必然篆刻下更深刻的内涵;如果这注定是一次执炬夜行,那么她的使命就是带着前人的灯盏,去点亮前路更多的微光。
其实我根本不想谈使命这样的厚重字眼。只是想到小四与七堇年两位同时代的人,前者从《幻城》、《夏至未至》的绚烂,写到《小时代》里的金银场;后者的文字,却从早年的狂热,逐渐归于潺潺流水般的宁静和隽永。
也许正如余秋雨在《东坡突围》中所写: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能够看得很远却又并不陡峭的高度。
只有历经青春的热泪盈眶与痛苦无助,才能在忍耐中浴火重生和脱胎换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