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各种机缘巧合,竟然在三处不同的地方遇到了阿德勒及他的个体心理学。也才终于知道,原来他就是那个与弗洛伊德和荣格齐名的心理学大家。
之前看过一些弗洛伊德的东西,感觉没比武志红靠谱多少。从性与人生早起经历的角度出发分析一切,完美印证了芒格先生那句“当你手里拿着锤子,看什么都是钉子”。也难怪阿德勒最终不能忍弗洛伊德的过去决定论,带着自己的小弟们自立门户,创建了以“自卑与超越”为核心的个体心理学。在更多了解阿德勒的人生经历以及看了他这本书之后,他成为笔者第二推崇的心理学家(第一是《活出生命意义》的作者弗兰克尔)。
作为一个对心理学并没有什么深刻见解的普通人,笔者评价一个流派的角度粗暴势力——是否可以解释现实生活中的心理现象,以及是否可以指导我过上更为幸福的生活。
下面我们来看看阿德勒的基本观点。
人人自卑,自卑感是人类进步的底层动力。
在他看来,每个人的心理本质都是自卑的,只是表现方式不一样——懦弱胆小和自负铁腕本质上都是因为外在的威胁触发了自卑的开关。只有当一个人处于安全的环境中或者得到足够的认可时,才会摆脱对“优越感”的追求,达成真正的内心平和。适当的自卑会促使人们积极进取,而过分的自卑所形成的自卑情结,则会引发一系列问题行为。
一切在于“现在的目的”,情绪是为了达到“目的”的一种工具。
很多人之所以“明白很多道理却过不好这一生”,很多时候是因为他们压根儿就没想过好这一生——毕竟弱者才有怨天尤人、要求被格外照顾与优待的权利,再说,成为强者可是需要付出很多持续努力的。
心理问题的形成当然是由于人们遭遇了重大的挫折或打击,但难以克服心理问题的根源在于人们缺少真正好起来的意愿,无法用更加积极的视角“解释”导致心理创伤的阴影,从而一直被困住走不出来。
如果想改变行动,要做的并非给自己制定多么严苛的计划,而是要先从根本上纠正“目的”。�只有真正树立了积极的目标,看待过去的角度和未来的执行力才会有保障。
这个观点与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有异曲同工之处,心学也认为如果一个人说减肥却在吃垃圾食品,他要么是没有真的想减肥,要么是没有真的明白吃垃圾食品与减肥的关系,总之对减肥仍然没有“真知”。
人生的意义在于合作,而冲突则源于没分清“别人的课题”和“自己的课题”
他将人生中的所有困难,都归纳成了三个问题:职业问题、人际交往问题和婚姻问题,本质上都是合作问题。合作中的烦恼都起因于对别人的事情妄加干涉,或自己的事情被别人妄加干涉,或过分依赖别人解决自己的问题。
阿德勒说:“你并不是为了满足他人的期待而活着,别人也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期待而活着。”
一段好的合作由以下一些要素构成:
1. 双方是平等的
2. 懂得明确界限(方法也十分简单——带来的结果最终由谁承担)
3. 明白幸福源于合作后达成后的归属感,而达成合作的秘诀在于通过积极贡献,感受到自我价值并得到另一方的认可。
综上,阿德勒为幸福人生指出的组合拳是:
1. 接纳自己:接纳自卑感带来的不适以及曾经发生的种种创伤。
2. 设立合理目标: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积极调动认知能力,用创造性解读疗愈创伤并激发行动力。
3. 积极参与合作:自身独立的前提下,积极贡献他人,并通过“我有用”来完成自我实现收获幸福。
最后,关于合作中另一方的态度与表现,阿德勒认为那是对方的课题。如果我们真的对另一方有感情,我们便可以在为对方付出的过程中找到存在感和幸福。但如果对方的冷漠伤害了你的感情,使得你没有办法再在利他中感到丝毫快乐,这个时候应该认真难过一下、同情自己,并结束这段关系。毕竟,爱,是两个人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的课题。
突然想到一句话:你爱上一个人,终究爱上的是他让你感受到的那个自己。
读完这本书,感觉阿德勒理论中的自我分析比较像心学,而人际关系里的“平等慈悲”又有点佛教的味道了。个体心理学受到最大争议的地方恰恰在于后者——阿德勒认为合作的共同体空间上可以延伸到国家乃至人类,时间上可以包括从过去到未来。而整体上,甚至也包括动植物或非生物、包括宇宙整体在内的一切。(是不是很像佛教)
Anyway,不论别人怎么评价,弗洛伊德和阿德勒相比,我站阿德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