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数学思维,特别是学前儿童数学思维问题?其实很多家长不了解。数学思维就是一种对模式的研究,或者一种模式化(抽象化)的过程。数学将具体的问题普遍化、抽象化为一个纯粹的数学问题,而对这个抽象的问题的解决又具有实际的意义,有助于解决实际的问题。因此,数学具有两重属性,即抽象性和现实性(或应用性)。仅仅停留于具体问题的解决不能称为数学,而不从具体的事物出发或者脱离具体实践来教授抽象的数学运算,更是违背了数学的本质属性。
国际上,对于数学思维无论从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有深入的研究。新加坡义务教育阶段的基本理念指出,数学是发展和提高人的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分析和抽象思维能力的重要工具。学生在学习和应用数学的过程中发展计算能力、推理能力、思维技巧和问题解决能力。教育部2022年5月9日发布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指出,应使学生通过数学的学习,形成和发展面向未来社会和个人发展所需要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主要表现为:数感、量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几何直观、空间观念、推理意识、数据意识、模型意识、应用意识、创新意识、抽象能力。
那么对于幼儿应如何进行数学思维培养呢?
近代最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思维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其中,前运算阶段又分为:象征思维阶段(2~7岁)和直觉思维阶段(4~7岁)。幼儿的思维发展表现出三种不同的方式:直觉行动思维(0-2岁)、具体形象思维(2-7岁)和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4-7岁)。幼儿处在逻辑思维萌发及初步发展的时期,也是数学概念初步形成的时期。幼儿学习数学,须从他们生活中熟悉的具体事物入手,逐步开始数学的抽象过程。数学知识具有高度的逻辑性和抽象性,因此通过具象—形象—抽象的教授模式符合幼儿思维方式的发展特征,这种模式是当前国际各国比较认可的思维模式。那么《小可豆幼小衔接数学》中数学思维是怎么体现的呢?
一、采用符合儿童思维发展的具象感知—形象认知—抽象理解的数学思维教授方式。
二、将数学核心素养启蒙内容融入知识点学习中,提高数学思维锻炼效率。
三、注重数学与实际生活场景的联系,提升数学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四、配套学具,通过感知方式促进孩子建立数学思维
《小可豆幼小衔接数学》包含图形与空间,数感启蒙,10以内加减法,20以内加减法以及生活中的数学五大数学主题,生活中的数学包含分类问题、规律问题、排队问题、统计问题、图形问题、比较问题、守恒问题、计数问题、时间问题共九大数学专题。
同时注重观察力,空间认知,图形认知,语言表达,数感能力,运算能力,符号意识,专注力,数理逻辑,判断能力,生活迁移,应用意识,探究能力十三项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内容上采用趣味性强,学练结合的模式,帮助孩子建立数学核心素养启蒙。不仅如此,还配套《学习计划表》和《习惯养成册》帮助孩子建立做计划的意识,养成良好习惯,顺利度过幼升小阶段,是一套综合性入学准备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