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知识点归纳(最新完整版)
第一部分语文知识数字归纳记忆
两种语言类型:口语、书面语。
两种论证方式:立论、驳论。
两种说明语言:平实、生动。
两种说明文类型: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
两种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社会环境描写-----交代时代背景。
两种论据形式: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三种感情色彩:褒义、贬义、中性。
小说三要素:人物(根据能否表现小说主题思想确定主要人物)、情节、环境。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议论文结构三部分: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三种说明顺序:时间、空间、逻辑。
语言运用三原则:简明、连贯、得体。
四种文学体裁:散文、小说、诗歌、戏剧。
四种论证方法:举例、道理、比喻、对比。
句子的四种用途:陈述、疑问、祈使、感叹。
小说情节四部分:开头、发展、高潮、结局。
引号的四种用法:①表引用;②表讽刺或否定;③表特定称谓;④表强调或着重指出。
五种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
破折号的五种用法:表注释,表插说,表声音中断、延续,表话题转换,表意思递进。
六种逻辑顺序:①总←→分;②现象←→本质;③原因←→结果;④概括←→具体;⑤部分←→整体;⑥主要←→次要。
省略号的六种用法:①表内容省略;②表语言断续;③表因抢白话未说完;④表心情矛盾;⑤表思维跳跃;⑥表思索正在进行。
六种常用写作手法: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抑扬。
七种常见短语类型:并列、偏正、主谓、动宾、后补、“的”字短语、介宾短语。
七种主要复句类型:并列、转折、条件、递进、选择、因果、假设。
八种常用修辞方法:比喻-----使语言形象生动,增加语言色彩。
拟人-----把事物当人写,使语言形象生动。
夸张-----为突出某一事物或强调某一感受。
排比-----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对偶-----使语言简练工整。
引用-----增强语言说服力。
设问------引起读者注意、思考。
反问------起强调作用,增强肯定(否定)语气。
第二部分记叙文
一、常见叙事线索
1.人物线索: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者事迹。
2.物品线索:某一有特殊意义的物品。
3.感情线索:作者或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
4.事件线索:中心事件。
5.时间线索
6.地点变换线索
找线索:①文章的标题;②各段反复出现的事物;③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④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⑤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
作用:使文章内容井然有序地组合在一起,展现人物的思想性格,表明享情的来龙去脉。
二、记叙顺序
1.顺叙:即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写(时间先后))。
作用:使文章脉络清楚,有头有尾,给人鲜明的印象。
2.倒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然后再按顺序进行叙述。
作用: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引人入胜。
3.插叙:在叙述过程中,由于内容的需要,中断原来情节的叙述,插入有关的情节或事件,然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比如:回忆往事)
作用:补充、衬托出文章的中心内容(人物或事件),丰富了情节,深化了主题。
三、人物描写方法
1. 外貌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
2.语言描写
3.动作猫写: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4.心理描写: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品质。
四、环境描写方法
1.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天气、季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情感,预示人物命运,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2.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渲染环境气氛。
五、记叙文的词语或句子的含义辨析
1.结合特定语境(即具体的句、段、篇、上下文),分析词语的含义。
2.要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褒义、贬义、中性),明了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一词多义等。
3.注意语气或语调。
4.着眼于词句之间的搭配。
5.着眼于词义范围的大小、轻重程度。
6.注意言外之意(如:挖掘比喻句中的本体或者事物的象征意义,用平实的语言表达)。
六、记叙文开头句子的作用
1.开篇点题。
2.总领全文。
3.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
4.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
5.为下文埋下伏笔。
七、记叙文中间句子的作用
1.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段末起总结作用(总结上文;引出下文)。
3.为下文埋下伏笔。
4.为下文情节作铺垫。
5.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八、记叙文结尾句子的作用
1.篇末点题。
2.总结全文,深化中心。
3.令人深思,给人启示,让人觉得回味无穷。
4.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九、归纳记叙文的中心意思
1.找文章标题、首尾的抒情议论性句子。
2.综合概括主要段落大意(特别是抒情散文中)。
3.分析时代背景。
4.从作者对人物或事物的态度判断。
十、概括段意
1.摘句法:找出中心句作为段意(有时要进行适当的删改)。
2.概括法:例如1记叙:人+时地十做法+结果。(注意原文强调的是什么)
例如2描写:景物+特征。
例如:议论:运用什么论证方法(或论据)十从什么角度(方面)十论证了什么观点。
3.合并法:有些文段有两个以上的主要内容,就要把表达这些内容的短语组合成句。
第三部分说明文
1.怎样把握说明对象的特点
①题目,②首段,③关键词句(比如:运用了说明方法的语句、中心句)。
2.说明方法分类和作用
①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②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③打比方: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的特点。
④列数字: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
⑤作比较:突出地说明事物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⑥下定义:科学准确地说明事物的特点。
⑦列图表:直观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3.这些说明方法有何标记?
①下定义:……是……,这就是……,叫……
②分类别:有几类(种),一种是……,另一种是……
③举例子:例如、又如、比如、再如、如(举例只举一部分)。
④作比较:而,比……,和……两种东西比。
4.说明顺序
①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多在建筑物的结构,如上下、远近、左右、内外、东西南北中等。
②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
③逻辑顺序:说明事理,多说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A.先总说后分说:总—分;分一总;总一分一总。
B.先主要后次要。
C.先原因后结果。
D.由现象到本质。
E.由性能到功用。
F.由一般到特殊。
G.由整体到局部。
5.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说明性语言的特点:准确、平实、简明(科学小品:生动)。
6.说明文分类
①按说明对象分:实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说明事物原理或者使用方法等)。
②按语言特点分:平实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语言生动形象的说明文,多用描写)
第四部分议论文
议论文的三要素:鲜明的论点,确凿的论据,严密的论证。
一、论点
1.特点:①正确;②鲜明。
2.论点位置:①标题;②文章开头; ③结尾;④中间。
3.总结论点的方法:
①通过总结论据共同点来推断出论点;②总结性的词语体现中心论点的句子(例如:由此可见;我认为;总之……);
③先明确文章论题,依据论题在文中找出反复出现的论断性的语句,最后归纳。
注意:归纳论点的句子必须是完整而鲜明的肯定性的语句。
二、论据
1.事实论据:如现实事件、历史事实、统计材料、具体数字等。
理论论据:包括人们公认的原理、公式、定义、法则、规律、名言警句等。
2.归纳论据的要点:人+做法(与论点密切相关的方面)+结果。
注意:在引用中可能有些不是名言,而是具体的事实,那是事实论据。
三、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1.举例论证(摆事实):具体有力地论证论点,具有说服力。
2.道理论证(讲道理):科学准确地论证论点,具有说服力。
3.比喻论证(讲道理):形象生动地论证论点,具有说服力。
4.对比论证(讲道理):鲜明突出地论证论点,具有说服力。
四、分析议论文的表达方式
1.议论文中的记叙,往往眺周幽反弓虽,用事实证明某一观点或主张。
2.议论文中时而有生动形象的描写,更鲜明生动地证明某一观点。
3.议论中的抒情,会使议论更有感染力,更深入人心。
五、议论文的语言特点:严密、准确。
第五部分、散文阅读
(一)散文阅读的相关知识
一、各类散文的特点
1. 叙事散文:所记之事一般比较平凡,讲究以小见大;叙事散文很少有单一、完整、曲折的故事情节,常以若干零碎、琐屑之事来反映一个主题.这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在叙事中的体现;叙事散文取材于真人真事.而不是借助虚构,因而更加重视行文的技巧,其构思之精妙.结构之严谨.感情之细微,尤其耐人寻味。
2.写景散文:抓住景物特征(即此事物与彼事物的区别,既有形状、色彩等外在的方面,又有气质、神韵等内在的方面》绘形状物,大都以空间的转换为顺序,景中融注作者的思想感情。
3.咏物散文:最鲜明的特点是托物言志,借某个事物来表明某种意愿,抒发某种感情。咏物类散文蕴义含蓄,因而对文中的一字一句都要认真揣摩体会,尽可能理解其深层含义。
4.哲理散文:带有人生感悟性质.这类作品从某一点人手,人题较小.对生活的积累和感悟尤为重要,表现上点到为止,不过于直白,留有咀嚼回味的空间.水到渠成地引发出对人生对生活的慨叹。
5.写人散文:写人散文以记述作者所熟悉的人物为主.通过记叙与人物有关的事迹来表现人物,表达作者对所记人物的情感、看法、意向等。它可以记一个人的一生,一段生命历程,一个侧面,一个细节,一个生活场景;也可以记一组人物,一群人物。
二、散文的表达技巧
1. 表达方式.
(1)叙述的方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
(2)描写种类: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环境描写等。
(3)描写技法:以动衬静、化静为动、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侧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运用简笔勾勒事物的轮廓)、绘形绘声、绘声绘色等。
(4)抒情方式: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离情于景、托物言志),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以乐写哀、以哀写乐等。
2.表现手法常用术语
(1)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其特征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类似,使被象征物的某一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
(2)衬托:用相似或相反的事物作陪衬,烘托出主体事物什么特点或者烘托出所要表达的某种感情。用相似的作陪衬叫“正衬”,用相反的作陪衬叫“反衬”。
(3)对比:用一事物与另一事物进行比较,从而鲜明形象地表现事物(道理)的什么特点,突出作者对这一事物或道理的某种感情。
(4)渲染:用各种手段对环境、场面、人物、时间等多方面的浓墨重彩的描写,以突出什么气氛、刻画人物的什么特点、表现文章的什么主题。
(5)想象:人们在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活动。
(6)联想:人们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由某个事物或事理想到其他有关事物或事理的活动。
3.篇章结构技巧常用术语
(1)开门见山:文章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
(2)卒章显志:在文章末尾点明主旨。
(3)画龙点睛:用一两句精彩的话点明主旨。
(4)过渡照应:承上启下。
(5)以小见大
(6)托物言志
(7)借景抒情
(8)欲扬先抑
(9)虚实结合
(10)伏笔
(11)照应
(12)悬念
4.语言特点常用术语
(1)浓墨重彩:描写详尽、细腻。
(2)惟妙惟肖:描写逼真,多指人或动物。
(3)体物人微:描写细致人微、刻画细致生动。
(4)行云流水:语言自然流畅。
(5)言近旨远:语言浅近易懂,主旨深远。
(6)言简意丰:语言简洁,内容丰富。
(7)意在言外:言在此而意在彼,言有尽而意无穷。
(8)含蓄蕴藉:语意含而不露,耐人寻味。
(9)整散结合:既匀称整齐,又错综变化。
此外,还有清新、平淡、淡雅、华丽、明快、含蓄、蕴藉、委婉、含而不露、简笔勾勒、诗情画意、富有哲理、情韵悠长、耐人咀嚼、引人回味等。
5.常见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1)比喻:①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事物更形象具体;②使深奥的、抽象的事理变得浅显易懂;③化平淡为生动、形象;④重要的审美作用,使人产生美感。
(2)排比:①能增加文章气势.增加感染力、说服力;②排比句结构整齐匀称,音律铿锵,使语言具有节奏感和音乐美;③在议论、说明文中,可以使观点阐发得更严密、更透彻.使条理更清楚;④可以抒发强烈的感情,增强文章的气势或感染力。
(3)借代:①突出特征,强调重点,使语言形象生动;②词语错综变化,不重复死板,使语言新鲜活泼;③使语言含蓄有味;④充分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爱憎分明,从而感染读者。
(4)对偶:①形式整齐,音韵和谐,朗朗上口;②借用特殊的形式把相对的两部分内容更凝练、更集中地表现出来,以突出事物的矛盾和有机联系;③在具体作品中,对偶句往往以整齐的句式与其他句式结合,使语言参差错落,生动活泼。
(5)夸张:①突出事物的某个特征,或者揭示事物的本质,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②表达作者强烈的感情,用以讽刺,或歌颂,以达到感染读者的目的;③可引起读者的联想、深思和共鸣。
(6)比拟(生动形象):①运用比拟,能托物言志;②寓情于物,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③增强讽刺幽默.增强文章的现力;④把无形的抽象的事物描写得有声有色,可见可闻;⑤使叙述生动形象;⑥制造气氛,借以传情达意。
(7)设问(吸引读者):①引人注意,发人深思.,强调观点,加深印象;②承上启下,过渡衔接;③波澜起伏,避免呆滞;④提掣全篇,带动全文;⑤用于篇末,余音不绝。
(8)反问:①加强语气以利论辩;②加强语气抒发强烈的感情;③引起思考以求共鸣。
6.句段作用
(1)开头段的一般作用:①总领全文;②呼应前文;③引出下文;④承上启下。
(2)结尾段的一般作用:①感情升华;②主题深化;③言有尽而意无穷。
7.人称运用的作用
(1)第一人称:显得亲切、自然、真实.适合心理描写。
(2)第二人称:亲切自然,便于情感交流、进行抒情.还可以用于把事物拟人化。
(3)第三人称: 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议论。
8.景物描写的作用
(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
(2)谊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3)展示人物性格。
(4)推动情节的发展。
(5)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二)读懂散文方法归类
一、理清文章思路
1.找出文章的线索
(1)明确线索的类型:①以核心人物为线索;②以核心事物为线索;③以核心事件为线索;④以时间为线索;⑤以地点为线索;⑥以作者的感情变化为线索。
(2)寻找线索的方法:①看本质,即掌握线索的概念,辨析出确实符合“线索”本质的特点者;②看标题,很多文童的题目就是文章的线索,有的标题则包含线索的因素;③看反复,文章中反复出现的人、事、物以及表现人物情感和时空的重点词或重点句;④看抒情议论句,记叙文中的抒情议论句多为画龙点睛的重要语句,往往隐含着线索;⑤看段落间的内部联系。
需要注意的是,有的记叙文不止一条线索,而是灵活地、巧妙地运用多条线索。如明线和暗线相互交织,主线和副线相互交织。
2.划分段落层次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按地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按事情发展过程
二、把握文章大意
(1)段意合并法:把每一段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最常用的方法。
(2)要景串联法:写人记事的文章,一般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等要素。把这些要素弄清了,用词语串联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3)问题概括法:作者写一篇文章,往往围绕一个中心.抓住几个问题,按一定的顺序写。读完一篇文章,我们可以考虑:作者要回答的是哪儿个问题?把这几个问题概括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4)标题追溯法:有些以内容命题的文章,我们可以根据标题去阅读.追溯文章的主要内容。
(5)内容借助法:借助文章的句或段来总结主要内容。
三、理解标题的内涵
(1)从标点与主题的关系人手:有的标题直接揭示主题,标题即主题;有的标题引导读者对主题进行深思。
(2)善于抓点题句:用点题句去印证标题含义,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分析标题的修辞:从理解标题的修辞方法入手.联系文章的人物形象及隐含的情感来理解标题的含义或作用。
(4)分析标题字词:从理解标题的关健词的含义、字面义入手,联系文章内容,得出标题的深层含义或作用。
四、把握散文中的人物形象
(1)外貌描写,指把人的容貌(脸型、五官)、神情、身体形态、衣饰、姿势、风度等方面的某一部分或某几部分,用生动具体的语言描绘出来。
(2)语言描写,主要表现为对话描写,言为心声,人物的话语最能灵活而直接地展示人物的性格,是刻画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
(3)心理描写,指对人物在一定环境下产生的想法、感触、联想等内心的思想情感活动的描写,它旨在深刻地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思想品质。
(4)行动描写,即通过人物的一举手、一投足、一个姿势来表现人物的性格,这是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方式。
(5)神态描写,专指脸部表情,描写时要用表示表情、神态的词语。
(6)从人物描写的五种方法(外貌、行动、语言、心理、神态)入手分析人物形象。
(7)从细节描写、侧面描写、环境描写人手分析人物形象。一
(8)从故事情节的发展中体察人物性格特点。
(9)从作者的评价人手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五、把握散文中的事物形象
(1)抓住描写事物的形态、声音、色彩、气味等方面的语句,明了事物的外在特征。
(2)分析描写事物时所采用的技法,如象征、联想和想象以及常用的修辞方法,把握事物的内在深愈。
六、归纳文章主旨,把握作者的情感
(1)从关键性词语(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心理描写、品质特征的词)入手。
(2)从文中的抒情句和议论句入手。
(3)从人物描写等语句入手。
(4)从景物描写入手。
(5)从关键的标点符号(省略号、引号、问号等)入手。
第六部分小说
一、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1.开端:交代背景,铺垫下文。
2.发展:刻画人物,反映性格。
3.高潮:表现冲突,揭示主题。
4.结局:深化主题,留下思考。
情节的作用:使小说变得丰富、生动、曲折,可以强化人物性格、深化主题和增强艺术感染力。
二、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
1.记叙:对人物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所作的交代、陈述。
作用:可以把描写的各个方面联成一体,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加深读者对人物、事件
的理解。在议论文中,作为事实论据,用来证明论点。
2.说明:对事物与事理进行的解释和介绍。
作用:使读者清楚明白地了解被说明的事物和特点。例如:这张桌子是方的。
3.议论:作者直接在作品中对人物、事件表明自己的态度、情感和评价。
作用:①在记叙性文体中,议论有两种方式:先叙后议和先议后叙。前者见解独到,令人深思.具有启发性;后者可使读者很快进入对将要叙述的事物的思考,引起读者对下文的注意。②议论在散文中会对形象的特征或意义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③议论在议论文中主要是阐述观点。
4.描写: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具体的描绘与刻画。
作用:能实现文学形象的具体性、生动性和可感性。
5.抒情:作者在作品中抒发由某种媒介触发起来的主观感受和思想感情,以强化某些景象的色彩,或突出人物性格的一种表现手法。
作用:表达作者某种强烈的主观感情。起到渲染环境气氛,强调人物性格品质,突出文章中心的作用。引起读者的共鸣,使文章更有感染力。
①直接抒情(往往直抒胸臆,情感浓烈);
②间接抒情(借景抒情:通过景物描写,抒发感情)。
三、分析人物形象
1.分析人物的各种描写.准确把握人物的思想情感及性格。
2.抓住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分析人物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