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报了“三节课”的运营专题课,报名后的第一个任务是在开课前读《金字塔原理》并写一篇读书笔记。 众所周知,工具书枯燥无趣,为了不辜负这个任务,通过读这本书要了解金字塔原理,学习它,理解它,掌握它。那么,我要如何读这本书呢?
初步思考后,决定读多遍,在下一遍中着重解决上一遍的疑问。
书一到手,便迫不及待。拿着书,一字一句,不肯放过书里的每个案例,这是第一遍。一遍读完后,完全懵逼状,望着书名,迷离的小眼神仿佛在说“What do you say?”回过神来,仔细想想,有了关于这本书的结构及内容的疑惑:
1.对本书的结构的疑惑
1). 为什么这本书的结构是分为4个独立的部分(表达、思考、解决问题、演示),而不是“为什么要使用金字塔原理 > 金字塔原理是什么样的 > 如何搭建金字塔 > 金字塔原理的在表达、思考、解决问题、演示上的具体运用”这样具有递进关系的结构呢?(在我未读之前,我预计的结构是后者)
2). 既然分为了4个部分,为什么不是按思考的逻辑 > 解决问题的逻辑 > 表达的逻辑 > 演示的逻辑的步骤来排序呢?(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应该是先思考,后解决,再表述,或者是先思考,后表述,再解决的)
3) . 读表达和思考两部分时还比较有连贯性,到了解决问题和演示部分,感觉有点脱节了,这是什么原因呢?
2.对本书内容的疑惑
带着读完第一遍后的疑问,开始读第二遍。这次,把序言、目录又仔细读了一遍,在读每部分时,先看大标题,再看小标题,依次下来,直到具体内容。一边读,一边按照自己的理解梳理本书脉络和知识点。在序言中,竟然发现了有关本书结构的信息,真是惊喜。
原来是因为作者擅长写文章,在帮客户做咨询时,发现客户们的文字表述不清晰,于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总结了表达的金字塔原理。这也就是为什么是以“表达”作为第一部分的原因,且将“为什么要使用金字塔原理”和“金字塔原理是什么样的”这种本应该属于本书总体的部分放在“表达”来讲,而不使用我预期的结构。
这本书出版过多次,在早期的版本中,只包含了“表达”和“思考”两部分,“解决问题”和“演示”是作者后来发现可以将金字塔原理应用在这两方面后增加的,所以才会导致我感觉这两块有点脱节了。
解开了关于本书结构的疑惑后,还剩本书内容的疑惑。按我理解的结构梳理了本书的所有知识点,结果如下图:
如上图,进行全面梳理后,再在头脑中仔细回忆和整理,得到简化后的思路,如下图:
经过以上三步,发现对“金字塔原理”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能够在纷繁复杂的概念中抽象出本质——“金字塔结构模型”。这算是完成了学习中的记忆、理解两个层次,但记忆和理解得还不够深,所以打算再读第三遍。读第三遍,更多的是通过大量的练习,来巩固对“金字塔原理”的记忆和理解。
学习《金字塔原理》,就是学习一门技能,是为了熟悉它,使用它。技能和知识有很大的差别,知识需要记住,潜移默化,形成思想。技能更需要练习,形成自然反应。写完这篇读书笔记并不意味着读《金字塔原理》的结束,而是进入到下一层(——应用金字塔原理)的开始。
对,这篇文章就依葫芦画瓢地使用了金字塔原理的表达部分,下面是拆解:
序言
背景:要读《金字塔原理》,并写一篇读书笔记。
冲突:工具书枯燥无趣,如何在枯燥的情况下也能学好“ 金字塔原理 ”。
疑问:我要如何来读这本书?
中心思想
读多遍,在下一遍中着重解决上一遍的疑问。
结构
采用了时间(步骤)结构,即第一遍、第二遍、第三遍...
第一遍
阅读,产生疑问
1).本书的结构和预期不一致,感觉比较混乱
2).这本书究竟讲了关于金字塔原理的哪些东西?
第二遍
带着问题阅读,给出答案
1).关于本书结构逻辑与预期不一致的问题,是和作者的背景、经历、以及这本书的出版历史有关
2).关于这本书的内容,通过全面梳理知识点的方式展示出来,并进行思考,转化为自己对本书内容的理解
第三遍
希望通过练习来进一步理解书本内容,所以第三遍会采用练习与阅读相结合的方式
更多遍
在实际工作中进行运用,边用边学,边学边用,循环往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