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新科状元陈䢿和主持复查试卷的老状元张信等人被恼怒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斩首弃市,年龄已大的85岁的主考官刘三吾也被发配充军北方。
初为状元,无辜枉死南京城下
大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二月的这一次科举会试终于结束,是由翰林学士刘三吾、王府纪善白信蹈主持丁丑科殿试。
这次殿试如期举行,万众科举学子们期待着的结果终于公布。
此次科举考试一共录取了52人,新科状元陈䢿,榜眼尹昌隆,探花刘仕谔。
但是结果一出,北方的学子们却纷纷闹开了锅,因为状元是福建闽县人,榜眼是江西泰和人,探花是浙江山阴人,其余的49人也全部都是南方人,北方学子全数落榜。
于是北方士子联名上书请求彻查,认为这一场科举中存在阴谋,主考官刘三吾本身是南方湖南茶陵人,他存在偏袒舞弊南方士子的嫌疑。
事情也最终传到了70岁的老皇帝朱元璋的耳朵里,心存疑惑的他同样对这件事请很不解,下令彻查此事。
由洪武二十七年的老状元张信等11人联合调查此次科举的公正性,每个人分别阅览十卷,最后的结果和最初的科举结果并没有不同的地方。
北方学子在此次科举中表现不佳,甚至试卷有范禁忌之语,比起南方士子的优秀试卷确实不足以被录取。
复查的11人只能如实向朱元璋启奏,为了证明事情的真实性,还呈上了北方士子的试卷一同给到皇帝。
没想到复查结果让北方学子还是十分不满意,又大肆宣扬是这11位复查官故意挑选不好的试卷给朱元璋看,以此来掩盖主考官偏袒南方学子的罪责。
两次审查试卷都是一个结果,两批考官都认为没有问题,但是朱元璋却勃然大怒,最终直接下令将新科状元和老状元张信等11位全部斩首,主考官刘三吾被充军北方。
同年5月,朱元璋宣布重新会试,这一次由皇帝直接阅卷,并录取了61名北方学子,殿试后,令山东人韩克忠为状元,王恕为榜眼﹑焦胜为探花,到现在为止,南北榜案终于落幕。
后来,记录者将录取52名南方士子的科举春榜记为南榜,录取61名北方学子的夏榜称为北榜,史称南北榜案。
刘三吾刚正不阿,朱元璋残暴不仁
为什么朱元璋会在二次审核阅卷后直接定论,后续录取全部是北方学子呢?
朱元璋是开国皇帝,对于此次科举他的心中早以有结果,如果是真的此次科举有疑问,那也应该是更加怀疑主考官刘三吾才对,其他人都处死,但是刘三吾只是被流放了。
是什么让朱元璋如此信任主考官刘三吾,这个还要从刘三吾的公正不阿说起。
即使当时两个状元被杀,但是刘三吾在民间和朝堂的名声依旧很高,他是一位在所有人看来都平行端正和德高望重的人。
此前,刘三吾的女婿是户部尚书赵勉,赵勉贪赃枉法,刘三吾主动请求上奏将自己的女婿下狱,并且十分自责,上书说自己“素失教诲”,请求引咎辞职。
另外一件事情是,一名御史王朴,他的性格也是十分刚正不阿,但是也不懂得变通,经常和朱元璋正面争执,一点都不给皇帝面子,朱元璋最后十分恼怒,王朴被下令斩首,在临行刑前,王朴路过使馆时大声说,“学士刘三吾听之,某月日皇帝杀无罪御史王朴。”
王朴的这件事情,也同样反应,在众多良臣的眼里,刘三吾是一位值得信任的人,是在大明时期的杰出人物。
朱元璋自然也是信任他的,所以南北榜案,刘三吾是唯一一位没被斩首的直接人物。
那么朱元璋令众多学子和考官斩首是因为他本身就残暴吗?
朱元璋确实是残暴不仁的,他动辄诛杀几万人,前前后后诛杀二十万人。
洪武十八年(1385年),郭桓案发。到1390年,朱元璋发现李善长与胡惟庸往来勾结,此次案件中,诛杀侯爵三名,株连被杀的功臣和其家属三万余人。
1393年,蓝玉被锦衣卫指挥蒋献诬告谋反,连坐诛杀一万五千人,几乎把之前把打天下的将领一网打尽。
回到源头,朱元璋是因为残暴不仁才下令南方学子和考官斩首的吗?
北方局势动荡
实际上,科举考试是由隋唐时候兴起的,之前科举考试的霸主基本上都是北方人,但是自安史之乱之后,北方持续动荡,逐渐衰落。唐朝灭亡以后,大量人口南迁,中国的经济文化中心逐渐从黄河流域迁徙到淮河流域。
在中唐、晚唐和五代十国的大约两百年的动荡之后,南北方的文化差距逐渐拉大。北宋时期南方考生全面崛起,势不可挡。
北方持续动荡,南方持续发展,造成了后续朱太祖在位时科举全部录取南方学子的局面。
另外一个重要的因素是,自明朝建立以后,北元虽然被赶出了中原,但是后续先后17次发动了大规模的反击,最终在捕鱼儿海之役后,才彻底击败北元遗留的主力军。
当时还有不少北方地区的读书人仍然死忠元朝,总是不愿意诚服明朝,所以在朱元璋心里,笼络北方读书人的人心是头等的大事。
这样的复杂背景之下,又出现了科举制录取南方学子的结果,在两次审核都是同等结果的情况下,朱元璋不由对于这些不懂变通的朝廷监考管和南方学子大为恼怒。
手段毒辣的朱元璋最终还是使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处理了这一场南北榜案。
历史进步
回顾历史,南北榜案实际是一场对于科举制度的改革,朱元璋有意地干扰科举南北失衡的局面,但是这个局面难以矫正,且第二年1398年,70岁的朱元璋病逝使得科举制的改革稍微缓慢了下来。
到了明朝第四位皇帝明仁宗时期,为了平衡科举制南北局面,延续朱太祖的改革路线,使科举制考试公平和地区公平,大学士杨士奇提出建议,南北区域分区取士,可惜的是1425年,明仁宗猝死,这个分卷科举仍旧没有及时实施。
明仁宗的儿子,明宣宗朱瞻基最终着手南北分卷,后来明代宗将南北分卷详细划分为南、中、北卷制度,使得考试和地区公平得到了平衡,这也大大增强了北方人民对明朝的忠心。
以两年的状元的生命作为台阶,历史的长河不会停止,在无辜者的牺牲之下促进了历史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