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参考自《隐藏的论语》。
解读是个人暂时的浅见。
这一节主要的内容是在讲一切都从自身出发。做到了以身作则,做好自己外在也就没有什么问题的。
12.17
【原文】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译文】
季康子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孔子回答说:“政就是正的意思。您自己带头走正路,那么还有谁敢不走正道呢?”
【解读】
接下来的几章在讲仁的一个应用是以身作则。自己身正,其他也就没什么问题了。
12.18
【原文】
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译文】
季康子觉得盗贼太多,问孔子有什么解决办法。孔子回答说:“假如那是你不想要的,就算赏给别人,他们也不会要。”
【解读】
比如盗贼的问题,管理者就是要做到减少欲望。你不会要你不想要的东西。
12.19
【原文】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译文】
季康子问孔子如何治理政事,说:“如果杀掉无道的人,来成全有道的人,怎么样?”孔子说:“治理政事,哪里用得着杀戮的手段呢?您只要想行善,老百姓也会跟着行善。在上位者的品德好比风,在下位者的品德好比草,风在草上吹,草就自然随风向而倒了。”
【解读】
这一章也是在讲,从政不需要动用杀的手段,国君做好自己,民风就自然好了。
12.20
【原文】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译文】
子张问:“士怎样做才能达?”孔子说:“你说达是什么意思?”子张答道:“国家的要员、卿大夫家的管事都知道他。”孔子说:“你说的是出名,不是达。所谓达,就是品性端正,合乎道义,能听清他人的话意,看穿他人的神情,思虑周到而谦恭待人。这样的人,对朝廷的官员、家邑的管事,都能通达。至于出名,那只要表面仁义,虽行为自私而能心安理得,就能赢得政府官员、家邑管事们的知晓了。”
【解读】
前三章是讲从政,但如果不是领导者,想要有天下和家里都达的程度,那还是自己先做到达的要求。为什么有一些人很有抱负,但没有结果呢?就是因为没有真正的去从自身做起。
12.21
【原文】
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tè)、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译文】
樊迟陪着孔子在舞雩台下散步,说:“请问怎样提高道德修养?怎样改正自己的邪念?怎样辨别迷惑?”孔子说:“问得好!先努力耕耘,后问收获,不就是提高道德修养吗?反省自己的过错,却不攻击别人的过错,不就是改正自心的邪念吗?因一时的气愤,就忘记了自身的安危,以至于牵连自己的亲人,这不就是迷惑吗?”
【解读】
从自身做起到底有多大的力量?孔子说这甚至和崇高的德行、减少邪念、辨别迷惑有关。比如德行还是落实到自身上,减少邪念也是反省自身的错误,辨别迷惑也是爱好身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