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为啥高中语文水平那么差的我,居然还真的人模狗样的搞起了内容创作!
其实,结论很简单,在自媒体平台上码字是自由的,而在学校里作文是被束缚的。
这就像自由翱翔的燕子和被关在笼子里的鸟一样,只有燕子才能看到更广阔的天空,笼中鸟必定是眼光局限。
犹记得每次高中的作文课,老师进门就将作文题目写在黑板上,稍微交代几句就走人了。
剩下的45分钟时间,对我来说常常就是煎熬,无论如何都不知道写什么。
往往是同学们差不多都将作业交上去了,我才被迫无奈之下胡乱编一点文字交差。
这样匆忙交差的作文肯定是没有什么质量可言的,至少相对我现在写文章的模式而言是如此。
现在我交付一篇文章至少会有三轮工作要做:
第一步是定好主题,随后就天马行空的写,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将所有蹦出来的思路都快速写出来,这一步我主要将它定位成进入写的状态。
第二步是对草稿进行修改,有时候会继承大部分,有时候则是一个字都看不上,只是借助这种写的状态重新写一篇。
第三步就是校对,包括错别字,语句是否通顺,如何分段,哪些要重点强调等等。
当然,每个人的写作模式不一样,我是习惯于先打好草稿,让自己进入状态,也许有的人则是喜欢一字一句的码,确保写出来的每一句话都是高质量的,最后一气呵成。
但不管怎样,相比于命题作文来说,这种写作一定是非常自由的。
台湾作家张大春说,目前中国的语文教育(包括台湾)有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很多教学生怎么写作文的老师,他们自己其实是不写文章的。这就像不会开车的师傅教别人开车一样,说是误人子弟一点不为过。
事实上我们可以做一个测试,组织一批高中的语文教师,让他们写一些命题作文放到自媒体平台上去,看究竟会有多少人欣赏和转发。
如果没有人欣赏,这就说明这样的老师教学生写作,一定是纸上谈兵。
《重来》中有一段话我非常欣赏:一个优秀的写手,其优点并不仅仅在于写作,会写就代表了会思考,文法清晰就代表思路清晰。优秀的写手都懂得如何与人沟通。他们善于将事情变得易于理解,也善于换位思考,懂得抓住重点,砍掉枝节,而这些都是能成功完成任务的基本素质。
教育界真应该反思一下语文教育的根本目的究竟是什么,如果是要考察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高考的作文就不应该仅仅局限在命题一种形式,也要允许学生自己定题目自己写,只要他的文字表达思路清晰,有理有据,令人读后对其核心观点有非常深刻的印象,这样的学生就应该得到好的分数。
当然,肯定有人要说啦,按照你的建议实施的话,高考的阅卷难度就非常的大。
的确,命题作文的打分是相对容易的,大家都是同一个题目,老师只要拿差不多的模子去套就能知道“谁高谁低”了,只是这种评价方式有多大程度反应了学生的真实水平呢?
以前有一个专家撰文谈高考改革,他说语文的考核应该回归到在规定时间内交出完整的一篇文章的形式。
本来语言的最基本功能就是信息的传递,如果一个学生经过训练,能熟练书写自己掌握的文字,运用各种案例来支撑自己的观点,这不就达到了语文教育的目的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