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语赠言——教育
20471013
一提起泰戈尔,
很多人会想起他的诗歌。
而在我内心深处的某个角落,
却隐藏着一所他创办的大学。
1901那一年,泰戈尔40岁,
他在宁静的帕德玛河畔一面写作,
一面管理希拉伊达哈田庄。
十余年后,他怀着一种决心——
“要从用砖头、木材建造的房屋监狱解救城里的孩子”的决心
他移居到桑地尼克坦,
向父亲讨要到一块地,
开办了一个教育中心。
学校最初只有包括其长子在内的5名学生和5名老师。
“我才疏学浅,但做了力所能及的事。
我绘声绘色地为他们讲《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里的故事,
引得他们时而伤心落泪,时而又笑得前仰后合。”
“孩子们在这儿欢快地奔跑、爬树,
清脆的笑声在天空回荡……
见此情景,我觉得他们得到了极其珍贵的东西。”
这种东西就是什么?
我以为是儿童内在大门的开启。
泰戈尔认为,教育务必要尊重儿童自发的活动。
他说:“教育的主要目的不在于解释意义,
而在于去敲那心的门。
如果我们叫一个儿童叙说出在这样的敲门时,
他心里所感觉的是什么,
他便会说出些非常聪明的话来,
因为内部所发生的感觉比他所能用言语表白的更为伟大。”
是啊,只要大门开启,内宅的重门就能相继打开。
我为泰戈尔的教育探索所感动,
更认同他对教育目的的诠释。
当下的苏州大学实验学校不正在进行着这样的一种探索么?
想起自己高三那年,和吴豆豆打羽毛球,球掉在树上,准备爬树。教导主任说:等等,等天色再暗一点,同学们差不多都进教室了再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