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黎荔
社会生活,是对人的原初生命力进行规整的训练营。人只有在非常自信的情况下,才会有强烈动机,去保留自身的辨识度。而缺乏安全感的人,会倾向于改造自己成为一个更可能被大家所喜欢的样子。
那些保留了自身辨别度的人,都有一种显而易见的生命活力,即使世界反馈给他们的是不安与挫折,他们仍然将身体注满能量去抵抗,用各种方式去化解遇到的问题。他们的强烈自信到底从何而来?我认为起码有以下三点:
他们保留了自己的来处。故乡是一个人的起源地。对食物的口味,对风景的喜好,对人的理解,基本都是在故乡形成的。这些不是不可以改变,但终其一生,人的起源都会保留在身体里。比如,一个人外出再久,也会残留一星半点方言口音,而方言,就是一个人与童年的不断对话。坦坦荡荡地保留自己的来处,不炫耀夸大,也不遮掩美化,记得自己所来之处的人,才能秉持一颗真实的心,在频频回首中,看得到自身的变化,从而保持前后一贯的自我形象。翻山越岭,漂泊千里,他们都记得当初的自己,记得自己的本来面目。
他们保留了内在的小孩。孩子的世界才是真的,可惜这样的真极其短暂,而且难以保留。人无法去挽留本来挽留不了的孩子的纯真世界,但总可以从这不可挽留的孩子世界中领悟到一些什么,来确定自己的人生态度,来争取活得更真、更有意义些。有些人就是带着孩子气的,而且大多数会一直保持到白发苍苍时。他们身上有勃勃生气和自由自在,有孩子式的对世界的好奇。探索未知,是生物的本性,越是幼小的动物,就越好奇,是因为他健康,能量充足,活力四射,有动力去探索。好奇是一种生命力的张扬,到了一定的年纪之后,不再好奇,不再勇于探索,本质上是生命力的衰竭。保留勃勃生气和自由自在,意味着永远不要失去内心那个小孩。为什么只有极少数的人,在自己成年之后还能顽强地留驻童年?
他们保留了自己的个性。每个人的个性,都是在成长过程中慢慢发掘的,一开始并不知道自己确切是什么样,而在这个过程中,许多人被慢慢修剪得规规整整的,不再有恣意生长的野性了,只有特别顽强的小孩,才可以穿越枪林弹雨,保留自己鲜活的个性。这当然是有代价的,但所有保留个性的人,都甘愿支付一定代价,因为是他想要这么做的,无论什么结果他都坦然接受、欣然接受。这不等于脱离现实、不通世务,因为这个过程中也有种种的妥协。随着入世渐深,想要保留的东西——价值观、生活方式、心理与经验,与无忧无虑的少年时代相比,已经剩下越来越少了,又那么渺茫,但欲图保留那些东西,便显得与众不同。就像远处飘来的音乐,原来很单纯的调子,混入了大地与季节的鼻息,但是,还是能依稀听到那支歌。
凭最初出发的起点,凭孩子时代的信念,凭为保持个性而付出的代价,无论如何,都要保留人性中最后一点自由,那就是在任何已经给定的环境下,决定自己的生活态度,决定自己的生存方式,做一个有自身辨识度的人,而不是一古脑地把自己的生活交给现存的生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