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号晚,去生活超市买菜,我又一次看到了年胜一年的“疯狂”过洋节场面。
商场门口,耸立着两棵五彩缤纷的圣诞树,树上挂满了五颜六色的小铃铛,树旁边有一位扮相逼真的“圣诞老人”,穿着大红袍,戴着高高的红帽子,留着雪白的大胡子,形态肥胖笑容可掬地踱来踱去。一位手牵三四岁男孩的妈妈,在圣诞老人面前弯下了腰,虔诚地对孩子说:“乖,知道吗?这是圣诞爷爷!去,给圣诞爷爷拉拉手,敬个礼!”孩子马上仰起头说:“妈妈,我今天在幼儿园也见过圣诞爷爷了,我们老师表演的,比这个爷爷还好看呢!”说完,孩子调皮地凑了上去。妈妈啧啧称赞:“我儿子真棒!小小年纪就认识圣诞老人。比妈妈强多了,妈妈小时候哪里认识他哟!”孩子卖萌地摆几个pose,妈妈赶紧掏出手机,“啪啪啪”拍下了孩子给圣诞老人敬礼及合影的美好一瞬。
超市里,人声鼎沸,熙熙攘攘。要么黑压压挤成一团,人们各自斜楞着身子伸长着手臂,东挑西拣着各类品种的贴着商标、写满祝福语的大苹果;要么一条长龙贯穿过道,列队的人们或手里拉着购物篮或晃动着举过头顶的塑料袋,立起双脚,伸长脖子瞅着柜台里面的商品,估摸着库存是否还多?自己排到时能否买到?柜台里,一顶顶圣诞红帽均匀分布,煞是鲜艳。其实,这样的帽子几乎各大商场随处可见。好像他们统一制定了相同制度,所有工作人员,无论男女,每人一顶,每顶帽子都一样大小,相同形状。不同的是,有的人胖,只带个头尖,底部用发卡或皮箍固定着,整个帽子耷拉在头上,帽顶上的绣球随着忙碌的节奏,在头上滚来滚去,甚是活跃。瘦点的人带上就比较妥帖,帽子如同一座小塔,稳稳当当立在头部,帽顶的绣球端端正正地坐在制高点,笑看人来人往,静观人吵人闹。
日常,我白天上班走的较早,少有机会赶集买菜,晚上7点左右去超市逛逛是我的惯例,总能满载而归。可是这天晚上,我忘记了所谓的“平安夜”,更没有料到商场里满目都是“狂欢”景象。据说,所有商场都在明争暗斗,不甘落后,如出一辙地把上架商品全部贴上了红标签,一律打折出售,有些甚至买一送一;购物送大奖,圣诞礼物任性挑。连七老八十的爷爷奶奶们都被圣诞老人逗乐了,跑来跑去忙着狂欢购。多少年轻人会耐得住寂寞?忍住了剁手?24号平安夜如此“嗨”,25号的圣诞节也更“疯”,26号的狂欢夜可能会继续“狂”。想到这里,我很失落,那么多商场,个个人满为患,拥挤的人流推推搡搡,使人头晕耳鸣,心口憋闷,实在无法随流,我居然徒手而归。
走在回家的路上,恍惚间,眼前仍是人山人海,人头攒动,耳边仍响着“哇啦哇啦”的喇叭声,声声震耳欲聋,我的心脏仍没有平息下来,还在“砰砰”地狂跳。
一个西方国家的洋节,在我们国家如此热烈盛兴;一位具有西方特色的圣诞老人,在我们面前笑得如此开心快乐!
此刻,我想起了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和元宵节,节日氛围还算浓厚,可清明、端午、中秋等节日就不同了。如果不是国家法定放一天假,恐怕难以被大家时时记起;尤其是重阳节,还有多少家庭记得让孩子知道这个?知道是哪月哪日?知道该如何度过才有意义?又有哪些人或商家愿意潜心来策划和渲染这些中国节日氛围?哪些学校及幼儿园去用心教育孩子们,来演播那些可歌可泣的敬老爱老的美德故事?现如今,外国的洋节日在我们中国这么受吹捧,似有成为主流的趋势。这难道不是华夏儿女的悲哀吗?外国人过个节,竟然忙坏了我们一些中国人。商家拼命促销,自媒体大把宣传,甚至一些无知的家长及不负责任的幼儿园,在几天前就让孩子们戴上圣诞帽,并启发孩子们准备苹果,忙着给小朋友过圣诞节。促成孩子们在幼小的心灵里,去刻画美丽缤纷的洋节情调,启蒙孩子崇洋媚外的表象。有那么多介意“洋节”的大人,还会缺少对洋节崇拜的孩子吗?难怪“洋节”在中国愈演愈“疯狂”!
这是一个民族礼节慢慢被侵略的前奏,也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你心里是否沉重?是否有所觉醒?好在上级有关部门已开始下发禁令!惟愿人们牢记“我是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