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到过这里
什么时候,为什么不知道了:
我记得门外芳草依依
浓甜的香
那环绕着海岸的光亮和叹息
我拥有过你,——
很久以前不知道了
但恰在那只燕子飞旋
你转过脸
幕布落下,——我明白了所有的往昔
从前真的有过这一幕吗?
時光可不可以再倒转一次
可不可以重现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爱
越过死亡
日日夜夜再給我们一次欢欣
早课抄了美國女詩罗塞蒂的詩歌《顿悟》。情懷与愛才算得上是古今中外詩歌永恒不变的主题。
墨迹天气预报今天最高气温可达零上三十五度,还没等出屋,心中便早已有了怯意。又到周二,跟孩子们约好今天上午是“在星空下讀書”集中阅读交流时间,即使天上真的下火也不能失言于孩子们。真正到了室外,天气并没有预报的那么可怕,骑着單车带着风,還真有丝丝的凉爽之意,虽然艳阳高照,却也耐得住。
假期了,參加讀書活动的人便少了很多,有家住乡镇的孩子无法赶来,还有出门旅行的孩子请了假。事实上,“在星空下讀書”原本就是自愿參加的,并没有要求谁一定要參加,谁一定不能參加。兴趣而已,何况所做之事,所讀之書儘皆無用。教了这麽多年语文,一直就有这麽一個想法——跟孩子们一起讀書,跟孩子们一起成长。但这样一件事情做起来真的好难,特别是在我们这個层級的高中。好多人都说喜欢讀書,可真正能开卷的却寥寥;而真正开了卷不做碎片式阅读的则更加少矣。讀書有什麽用?讀名著有什麽用?读經典又有什麽用?我無從回答。但我总是觉得一个人在高中時真的应该把讀書的品质提高上来,少做碎片式阅读,应该先讀名著,再讀經典,少讀或不讀畅销通俗的文字。这只是我個人的觀点,而且我也只是觉得在高中和大学時的阅读应该是这样的。我讀書少,有些道理想不明白也说不明白,但我始终还是觉得应该跟孩子们一起来讀,讀名著、讀經典。
我自觉还年轻,至少心理年龄比生理年龄要年轻得多。我也不憚被冠以“老愤青”的名号,实际上我挺喜欢别人叫我“愤青”的,只要不带那个“老”字。我或许把讀書这件事想得太简單了,把“在星空下讀書”设想得太过理想化了。但我的同学曾说过有些事情原本就應该是曲高和寡的,更何况讀書原本就應该是孤独者的行为。我讀書是一种习惯,从小养成的,已经成为一种方式无法改变。可以很坦诚地说,最初只是一种生理上的需要,渐渐成为了一种精神上的依赖。
我的一位年轻的同事把她的讀書谦逊成“只为了打发时间”,这显然是谦逊的说法,在我目力所及和想像力所及的人群中用讀张恨水的《金粉世家》林语堂的《京华烟雲》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来打發时间的能有几人呢?
午饭跟太座一起去吃了朝族正宗大碗冷面,然后去了小丰饭店。有好长时间没有见小丰俩口儿了。
晚饭后去西城走步,晚风习习,今天走步的人不如平常多,也许是今天走的原因,大多数人要等太阳完全落山后才会走出家门的。全天步行超过一万七千步。
冲澡,晚课,流水账,读书。(看你还能坚持多久!)
晚课刚刚抄了《诗经·大雅·旱麓》:瞻彼旱麓,榛楛济济。豈弟君子,干禄豈弟。瑟彼玉瓒,黄流在中。豈弟君子,福禄攸降。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豈弟君子,遐不作人。清酒既載,騂牡既備。以享以祀,以介景福。瑟彼柞棫,民所燎矣。豈弟君子,神所勞矣。莫莫葛藟,施于條枚。豈弟君子,求福不回。
抄了《论语·子罕第九9·26》: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抄了《禮記·曲禮上第一》:外言不入於梱,内言不出於梱。女子许嫁,纓,非有大故,不入其门。姑、姊、妹、女子子已嫁而反,兄弟弗與同席而坐,弗與同器而食。父子不同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