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第16篇
开始下篇:做成一件事的技法
策略:方法和路径
认知驱动:做一个真正的长期主义者
每到新年伊始,人们就开始暗下决心,制订来年的目标和计划,但真正的目标和动力来自我们对一件事情清晰而长远的认知,而非某个特殊的时间点。
如果真想让自己有所不同,不妨用这些时间来做另一件事:运用认知的力量驱动自己。这比毅力驱动要好,而且很可能让你达成目标,成为一个真正的长期主义者。
看清机制:单纯依靠意志力的努力往往是盲目的,所以人们会反反复复地起念,又反反复复地失败。《暗时间》这本书中讲到人类大脑原来是由本能脑、情绪脑和理智脑构成的。这个三重大脑理论,让我一下子看到了人们成长过程中面临的几乎所有的困惑,诸如缺乏耐心、急于求成、无法专注、沉迷娱乐、低效学习等,这些问题都能从中得到解释。
寻找意义:看清机制还不足以定义认知驱动,毕竟这仅仅是智力层面的力量,成为长期主义者还需要第二种力量的加持——寻找意义。《有效学习》说道:我们都愿意从事自己认为有价值感和意义的事情,因为动机是学习活动的终极动力,也是掌握任何一项技能的第一步,而获得独特的价值感和意义最好的方法就是主动去描述目标与自己的关联,换句话说就是调整看待事物的角度,看到这件事情的长远意义。
写作的意义是让我建立起属于自己的认知世界,并借此唤醒更多希望改变的人。如果有很多人能够从我的文字里受益并改变,我便愿意写上一辈子。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说的:“任何事都是两次创造而成的——先在脑中构思,然后付诸实践。”寻找意义就是在训练我们的潜意识,让它领先于我们的能力,牵引我们前进,而不是躲在舒适区拖后腿。所以,要想成为一个长期主义者,就要刻意、主动地多花时间,建设内在的自我,而不是别人说什么自己就信什么。
感受好处:在时间的力量下,机制会变得疲软,意义也会变得模糊,日复一日的重复会使我们不可避免地陷入“例行公事”的境地。那如何在重复中感受乐趣和动力呢?这的确是长期主义者需要解决的“最后一公里”。
如果你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感觉到自己是在坚持,其实就有牺牲感了。转换视角,把注意力主动放到收获上:每早起一次,就又可以让自己享受一次宁静的世界;每阅读一次,就又可以让自己的思维密度增加一点;每锻炼一次,就又可以使身体里的各种激素水平达到平衡,充满活力……当我们关注了好处时,那些阻力仿佛变小了。这一小小改变可以让我们尽情地活在当下,提升生命质量。
目标是培养一项技能,那感受好处的最好方法就是不断用这项技能去产出作品、打磨作品,然后换取正反馈。总之,想办法去产出作品,并利用这个时代最大的福利——互联网去展示自己,获取别人的肯定。一味地学学学只会让你觉得索然无味,但只要你用作品示人,你就会想办法打磨它。尽管创造的过程会让你感到有些困难,但最终换来的正反馈会让你在精进的路上乐此不疲。
成为一个长期主义者:人生最好的模式是长期乐观、短期悲观、当下愉悦。看清机制、寻找意义,就是让自己长期乐观;而短期内,我们需要在舒适区边缘持续拓展,这必然会令人悲观痛苦;但只要学会转换视角、换取反馈,我们就能时刻感受好处,让自己保持当下愉悦——这正是一个长期主义者最好的人生模式。
我们终于有了认知驱动这个武器,即无论在开始,还是在过程中,我们都要多花时间在这3件事情上:看清机制,防止盲目努力;寻找意义,注入长久动力;感受好处,体验当下愉悦。
有了这样的指导,我们就会持续学习、持续思考、持续行动、持续感知,同时也必然会把自己的目标导向那些少量的、有真正价值的长远目标,并最终成为一个真正的长期主义者。
写下来:我们都低估了“写下来”的力量
“无法掌控自己的情绪怎么办?”我:“写下来!”
“经常分心走神不专注怎么办?”我:“写下来!”
“行动力不强总是拖延怎么办?”我:“写下来!”
“没有自己的人生目标怎么办?”我:“写下来!”
“想问题很肤浅没深度怎么办?”我:“写下来!”
为什么“写下来”会有“包治百病”般的神奇魔力?
“写下来”是情绪的调节器:当情绪产生时,理性便会退居第二位。书写自己当前面临的负面事件,就可以调动更多的理性资源帮助我们整理思路,使处理情绪思维的优先级暂居其后,使我们对当前遇到的负面事件有一个更为具体和清晰的认识,所以书写可以让负面情绪得到一定的缓冲,使人慢慢地恢复理智或理性。一旦你的生活出现了问题,就拿出笔和纸把事件的经过、自己的感受、为何会有这样的感受,一五一十地写下来。写下之后一定要回答自己以下两个问题。一是这个事件为什么会发生?二是我能从中汲取什么教训?
“写下来”是专注的聚焦器:分心走神是我们的常态,我们会天然地陷入分心走神状态,很难进入心流状态。那如何在生活和工作中保持专注呢?写下来。如果你无法静下心来做事,那就坐下来写下你心中的念头,想到什么就写什么,连续写上5分钟,你就能集中注意力了。这也是人们常说“先整理心情,再处理事情”的原因。
“写下来”是行动的发动机:真正的行动力不是意志力,而是清晰力。消除“选择模糊”最好的办法就是把下一步的行动或计划写下来。通过写下具体的日程,把自己约束在特定时间内的特定事件上,我们就不需要在过程中再花脑力做选择了。
“写下来”是目标的出发地:对于成长来讲,消除情绪、保持专注、提升行动力其实都是细枝末节,真正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一旦我们找到那件茶不思、饭不想都愿意去做的事,我们的生活就会自带平和、专注、高效的属性。多数人的人生目标都不是一开始就出现的,而是在持续的实践试错中慢慢浮现的。一定要先假设一个最接近的目标。这个目标是否正确并不重要,只要它是目前最接近的,那它就可以帮助我们先行动起来,然后带领我们走向下一个更接近的目标,直至真正的目标出现。
如果你希望自己更进一步,那我建议你再花点时间写一写对人生目标的认识。也就是想办法从各个角度发现做这件事情的好处与意义,因为当我们看到的好处和意义越多,做成这件事情的概率就越大。而发掘好处和意义最好的方式就是用笔或键盘描述自身与目标之间的关联。
“写下来”是思考的挖掘机:“想、说、写”之所以代表不同程度的思考能力,是因为这三种活动关联知识的数量和密度是不同的。很多时候,你会发现一件事情或一个道理自己脑子里想得挺明白,但让你说的时候你会磕磕巴巴;如果再让你写下来,你就会无所适从,感觉逻辑非常不清晰,所以书写是锻炼深度思考能力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写下来的力量是强大的,时常这样练习,你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锻炼和提升。
假设:什么能力可以让自己快速进步
一个人要想变好,不仅要有强烈的愿望,还要有科学的方法,二者缺一不可。只有愿望和方法同时具备,一个人才能快速进步。困境其实不难打破,因为它们的解决方法都涉及两种基本能力:“敢假设”和“看现实结果”。
假设,是一切进步的开始:困难之时正是进步之机。如果此时有人敢直视模糊、敢于对不确定性做出脑力范围内最大程度的“假设”,那他就能更大概率地突出重围,获取更多人生优势。只要我们能够依据当前所有的知识和可用信息,先做出一个假设,我们就不会卡在原地,就能够继续向前迈进。更多新信息必然会在后续的行动中慢慢浮现,如此,我们就有了快速进步的可能。
比如,我每次写文章都是这样开始的。起初脑子里非常模糊,难以下笔。但即使如此,我也会假设那个极其简单甚至没有逻辑的想法是对的,然后“逼迫”自己写下能描述它的句子。这些句子可能是一些文法不通的话,也可能只是几个关键词的组合,但没关系,对我来说,只要写下来就是进步。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再次进行“假设”,一点一点地修改、丰富、完善,最终它总能呈现全新的面貌。如果我担心自己写不好,不敢假设性地写出第一句话,恐怕写作路上早就没有我了。
用这个方法辅导女儿学习。比如,她写作业遇到阅读理解或作文时就会习惯性地卡在原地并向我求援,但我不会直接帮她,而是让她先说一个自己认为的答案,或者口述一下作文的大致想法。此时,她总是畏惧地摇摇头说:“我真的想不出来。”我再鼓励她:“没关系,你再想想,哪怕能说出一个词也行,不管怎样,你得先有一个自己的答案。”然后她慢慢地开始动脑,说出一两个词或一个粗糙的小故事,我再继续鼓励她想出更多的词。渐渐地,她开始找到思路,最终凭借极少的外界帮助自己完成了作业。
现实结果是最好的评判师:比如在读书这件事上,“记不住或忘记大多数”其实就是现实常态,这就是我们的真实能力,看到并接纳了这个现实。假设每次阅读只能记住一点点,然后主动降低心理期待,告诉自己:只要书中有一个点触动了自己,并让自己的生活发生了真实的改变,这次阅读就是有效的,这本书就是超值的。
做每日规划的时候也是一样,主动接纳现实,降低心理预期,只做两三件最重要的事,并给生活留出足够的闲余。只有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变得更加从容、高效、平衡和愉悦。
注意事项:一是学会将观点与情绪分离:在“借用他人假设”的时候,不要因为对其本人的主观偏见而否定他的有益思想。二是明确培养习惯和技能不能马上看到真正的结果:比如跑步的真正好处就不是马上能体现出来的,培养习惯或技能都需要相对长时间的持续行动才能看到真正的变化与好处。
一点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