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出自鲁迅《且介亭杂文》,那时正值五四前后,这场套用西方的拿来主义的运动让中国文化遭遇了暂时的 “全盘西化,导致文化呈现出四不像窘境,而拿来主义最后也被严厉批评。
时过境迁,提出拿来主义的鲁迅早已不在人世,但这样的拿来主义却在任何时代都以星星之火的事态,与时代并存着。拿来总显得那么容易,但背后却深藏危机。
有这样一则故事,讲的是一位乡绅和农民一下午的产出问题。那天天气极其炎热,大家都躲在树荫下乘凉,而乡绅却不顾正午毒辣的太阳出门接见宾客,当他路过一颗大树时,树下阴郁处坐满了袒胸露乳的农民,他们三五成群躺在凉席上,纳凉逗趣,颇为闲适。
乡绅没有停留顶着烈日匆匆离去,在太阳落山之际,他见了贵客,处理完一桩生意,到集市买了几本书,还有幸的认识了几位书友。而那些树荫下乘凉的人,见乡绅回来,才发现自己已经乘了一下午的凉,于是不好意思的搓了搓身上被太阳晒掉的皮,卷席子回家了。
乡绅每天乐此不疲的奔走,后来有幸做成一笔大生意,家中经济越发好转。而那些树下乘凉的农民,躺在树下家长里短抱怨的人又变成了乡绅。
是他们仇富,还是乡绅太勤快。乡绅不过得了他应得的却遭此非议,可见人言可畏。
微博自盛行以来,便成了很多人打发时间的最佳工具。他们关注着很多远在天边的朋友,每天无数遍刷他们的消息,点赞评论。总之,就是要手贱的把热点追到连后台都刷不出数据为止。
时间就在这碎片的信息中一点点逝去,而后来留在我们生命里的除了第一时间了解到的片面信息外,似乎再也没什么了。微博以社交的形式让我们了解到这个世界的角角落落,同样也以最空泛的碎片带给我们迷惘。让手握微博的我们,犹如航行在无际海洋中的小船,忘记航向。
兴许你曾追上过很多热点,不落他人的成为潮人。可是后来当一切热点都烟消云散,你却又无奈回归平淡。甚至忘记过去,因为这些碎片已带走你思考的能力。
微博满足我们对新事物的好奇心,猎奇。然而却也毁掉我们的思考,最终让我们成为不会思考的拿来主义者,不动脑子的生搬硬套。
前些日子看某报一则重金招评论员的启示。该报打出要以内容为王口号,让所有出走的媒体人都回家,把没落的深度报道做起来。但不知为那不菲的年薪背后却满含辛酸,那些能够深度思考的人为了生计都放弃思考逐利去了。
都说,要想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就要沉下心练习一万小时。但后来也有人推翻了这一理论,司机开一辈子车也没成为汽车专家,打字员打一辈子字也没成为作家。要成专家不是付出一万小时就能做到的更重要的是刻意练习,扩大自身舒适区。
一万小时理论被否定,也从另一个侧面向我们证明,机械的重复无法达到预期目标,这就像我们勤快的刷了很多热点却始终无法对其中任何一条加以深谈一样。只有真正过脑,思考过的东西,才会被留下。
一万小时理论只能是行动的勤快,却不一定是思考的勤快。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在坚持一万小时之后还依然平凡的原因了。
古人常说,勤于思,敏于行。但多数人却只做到后者忘了前者,却还苦闷的抱怨自己已经勤劳到可以感天动地了。事实上这样的勤快算不得勤,如果一定要说是勤,那也只能是不带脑子的盲勤了。
勤于思,是思考方向,敏于行,是高效的执行力。光有执行力却只在错误的方向努力这样终究是不能成事的,反倒将自己的精力消耗殆尽。这当然算不得真正的勤了。
所以作家作文之前定要谋篇布局一番,才会一气呵成将文章完成。画家作画之前,定要脑中思索一番才动笔。如果都少了思考这一前奏,成品多半会南辕北辙,让人杂乱无章。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勤于思考,往往比敏于行更重要,兴许它能让你在真正做到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