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我心中对“最后一根稻草”的认知。
你的呢?欢迎留言交流。
(壹)
先剧透一下,这不是一篇讲悲伤故事的更文,而是说说我心中对“最后一根稻草”的认知。
(贰)
在昨天,我在无闲书可看的情况下,找到了书单,找到了《万历十五年》,预通读一遍。
在今天,在书写更文的前一刻,我刚刚阅读到《万历十五年》的第三章节,看到作者黄仁宇笔下的万历皇帝的悲催导向。按照黄仁宇所说,万历皇帝无法把心目中的儿子为太子是压倒他的最后一根稻草。再细看细研究,逐渐明白,哦,原来是文化传统、文武百官、政治与手段等多方面的综合原因的压迫下,使万历皇帝无法称心称意,哪怕再奋发图强,哪怕再妥协,最终也只会是“傀儡”,或是束手束脚的“孩子”。只不过是“最后一根稻草”的出现,压倒了他,仅此而已。
(叁)
一个人的性格特点,与一颗种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后的模样类似,绝非一日之功,绝非“今非昔比”。
性格特点,有点大,我还说不清其间的道理。浅谈一个人与人交谈的特点吧。
昨天,我与三五友人交谈了许久,也聊了很多。我发现,他们与人交谈的特点是有迹可循的。尽管有的友人多日或多月不联系,期间一直在为个人的理想和生计打拼,思想不断的充实和丰富,个人越发的注重交流技巧、交流内容与方式,但特点不变,或变化不大。只有一种情况出现,可能改变一个人与人交谈的特点,那就是“最后一根稻草”突然之间出现在眼前了。
或许,家乡俚语“从小看大”因此成为了家中老人嘴边的给幼童以教诲的一句话。
(肆)
为什么“最后一根稻草”在近几年出现青壮年嘴边、文中的常用的几个字词了呢?
我静下心来,仔细想了想 ,觉得是因为20世纪80年代后的人的记忆不再是7秒钟的记忆。为何?世界发展迅速,信息负荷过重,不拼命记忆过多的常识、知识、信息,很有可能无法生存。
在2020.05.06,我把许知远《那些忧伤的年轻人》看完了。我在书中读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1996年前后,男方预想得到心目中的女神的微微一笑,只需花言巧语、懂点文学和笑话就好。现如今呢,吃喝与穿?爱好与厌恶?风景与风光?过去与现在?男方要不动点脑筋、心中没有个三两三,还真不“上梁山”。或许,这也是目前离婚率高、无婚可结、不婚族导向的原因之一吧。
希望,我的生活中不存在“最后一根稻草”。为此,我需要不断的努力,努力成长与成熟,努力做到该做到的事情。
(伍)
多年前,我听到一个说法,大致意思:吃了九个馒头吃饱了,不是因为第九个馒头的功劳,而是九个馒头的功劳。
也在多年前,我听到一个说法,应该是美国一大佬的说法,说:我之所以混到这个地步,有了如此大的成就,得益于我的小学,得益于我的小学的某某老师,没有他们的谆谆教诲和启发,就没有我的今天。
今天夜晚,我在《极简英语》直播间听到一个有意思的说法:学好英语,只差最后一步,那就是继续学习,因为融会贯通不是被他人告知的,而是自己在最后一刻悟出的。这难道不是说,“最后一根稻草”还没有到来?
众说芸芸,都有各自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