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年没有很认真的读过一部长篇大作了,冬季那段很抑郁的时期,一位同学给我推荐了余华的《活着》,当时是没有心情读下去的。这段时间在简书的日更想脱离流水帐似的写作,又苦于找不到素材,于是,就想到了阅读这部小说,不读便罢,一旦进入了情节,便一发不可收拾。忘了吃饭,忘了睡觉,不看到结尾不会停下来。读完了文字版,又欣赏因此拍摄成的电影。据说也拍成了电视剧,嗟叹着主人公一生接踵的不幸,已无力再继续搜看了。
在余华的小说里,《活着》讲述一个历尽世间沧桑和磨难老人一生的感言,是一幕演绎人生苦难经历的戏剧。故事讲的是:
地主少爷福贵嗜赌成性,终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穷困之中福贵因母亲生病前去求医,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壮丁,后被解放军所俘虏,回到家乡他才知道母亲已经过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一双儿女,但女儿不幸变成了哑巴。而真正的悲剧从此才开始渐次上演。
家珍因患有软骨病而干不了重活;儿子因与县长夫人血型相同,为救县长夫人抽血过多而亡;女儿凤霞与队长介绍的城里的偏头二喜喜结良缘,产下一男婴后,因大出血死在手术台上;而凤霞死后三个月家珍也相继去世;二喜是搬运工,因吊车出了差错,被两排水泥板夹死;外孙苦根便随福贵回到乡下,生活十分艰难,就连豆子都很难吃上,福贵心疼便给苦根煮豆吃,不料苦根却因吃豆子撑死……生命里难得的温情将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得老了的福贵伴随着一头老牛在阳光下回忆。
在电影的演绎中,与小说中有较大差异,电影版本《活着》里的富贵没有像小说里失去所有的亲人描述的那么凄惨,温和了许多,不仅是每个亲人离开他的事故不同于小说。儿子在学校意外被砸死,女儿产后大出血而死。而且富贵不是孤独一人,还有妻子家珍、女婿和外孙。
在影片的结尾,他们一起去给女儿凤霞上坟,回来后女婿二喜去做饭了,外孙子(不叫苦根,叫馒头)端着鞋盒里他给买的小鸡问富贵放哪里?富贵从床底拉出那只积满灰尘的皮影空箱子,把小鸡放进去。
馒头问:"姥爷,小鸡长大了干嘛?"
富贵愣了一下,说:"小鸡长大了,变成鹅,鹅长大了,变成羊,羊长大了,变成牛。"
馒头又问:"那牛长大了呢?"
富贵看着馒头,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同样的问题,他曾问答儿子有庆说,等牛长大了,那就是共产主义了。这时躺在床上的家珍笑着对馒头说:"等牛长大了,馒头也长大了。"
馒头笑着说:"我长大了就骑在牛背上。"
富贵和家珍都笑了:"对,馒头就骑在牛背上。"
不管是小说还是电影,主人公富贵的一生可谓多舛,面对接二连三悲痛打击,他始终没有一句抱怨,始终没有放弃一一活着。《活着》反映的都是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表达的主题是,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真的想象不出,在现实的社会中,能有谁会比富贵更悲催的。
掩卷沉思。一座小城,一段人生,一个过程。不为别的,拥有体格和良心。为了活着,我们都努力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