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看以前的电影,明显会感觉到过去年代的爱情影片主要还是宣传人与人之间纯真质朴,互相帮衬的民风和一生守护一人,牵手就是一辈子的价值观。
比如,今天看到了有部老影片叫《牧马人》的影片介绍,看了几个简短的影片介绍的视频,就被深深触动了。影片中的台词不仅仅只是台词,而且是带着很深的人文素养,是三观很正的台词,给人的精神上带来了洗礼。
影片的男主人叫许灵均,他11岁的时候,因为父亲做生意,扔下母子,远走国外。不久,母亲病逝,留下幼年的他,独自背着资本主义右派的黑锅,艰难地度日,曾陷入郁郁寡欢的困境里,后来被下放到了祁连山,在那里牧马。
那里民风淳朴,人们不知道什么是右派,只觉得许灵均独在异乡孤独困苦,就尽可能地出手帮助他,关心他。
在这里,他一点点走出了心灵的雾霾,振作起来。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乡亲遇到了从四川逃难来的挨饿数日的李秀芝,于是想到了把他介绍给了许灵均当妻子。
许灵均一开始比较慌张,没有接受,他觉得自己右派的身份配不上娶妻生子,当时这个身份是比较严重的。
他们之间的开始没有山盟海誓,却有朴实的坦诚相待。
许灵均对李秀芝坦白了关于右派身份的事情说:“秀芝,我是犯过错误的人。” 李秀芝回答他:“犯过错误,我们以后不犯就是了。”
许灵均接着说:“我这个人......注定要在这劳动一辈子的。” 李秀芝说:“一辈子有什么不好,我陪你在这儿劳动。”
许灵均不敢相信,说:“那也太可怜了。” 李秀芝坚定地说自己不可怜,反而是命好,遇上个好人。
结婚后,许灵均和李秀芝像其他牧民一样过起了踏实的小日子,两人都勤勤恳恳地劳动,儿子出生了,男耕女织的生活过得很幸福。
后来有一天,许灵均收到了上级的平反文件,他二十年的右派身份终于受到了平反,上级给补贴了500块钱,还被派任当了祁连山的老师。
乡亲们得知这个消息都来到他家里。有个乡亲对出门回来的秀芝说:“许老师不光改正了,他现在还是国家教师啊。”
秀芝回答:“我不管教师不教师,在我眼里,他还是许灵均,他就是当上官儿,我也不稀罕,再放二十年马,我也不嫌弃, 我觉得他不反党不反社会主义,我从结婚那天起,就给他改正了。”
乡亲打趣道:“你改正有什么用,你改正也不能给他补500块钱啊。” 李秀芝顿了顿,深思地说:“我把心都扒给他了,比钱贵重得多。”此处,镜头来了个特写,这句话,道出了真挚,朴素的爱情观。
一颗真诚的心是无法用物质条件来衡量的,不能随意丢弃。
不久,许灵均在美国的父亲已经是亿万富翁了,他来了北京,许灵均去北京看他,他父亲的原意是要带他出国。
临行前,李秀芝问了一下许灵均父亲的情况,关于亿万富翁这个词,李秀芝问:“一亿是多少?”,许灵均回答:“大概能买一万辆汽车吧。”,在一旁的年幼的儿子听到了说:“ 爸爸,我要汽车,我要爷爷的汽车。”
李秀芝见儿子不听话,就转身斥责他没出息,她对孩子说:“那是爷爷的钱,钱只有咱们自己挣来的,花得才有意思,才心里安逸。像我买盐,我知道,这是我卖鸡蛋换来的呀,对不对,我买辣子,我知道,那是我割稻子赚来的,我给你买小人书,我知道这是我加班打场得来的钱哪。不是我们自己的钱,一个,也不要,这叫志气。” 孩子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是的,志气,许灵均也若有所思地重复了这两个字。
许灵均去见父亲,李秀芝虽有不舍,但不阻拦,亦不担心许灵均是否真的会跟父亲去美国,只是从内心相信他,不会轻易舍下这里的乡亲,祁连山,大草原,还有祖国。
许灵均见到了父亲之后,一起吃饭,逛街,在瓷器店里,他别的什么都没有选,而是花4.5元选了秀芝喜欢的泡菜坛子,因为秀芝是四川人,喜欢吃泡菜。
父亲邀请他们一家人去美国,许灵均知道妻子不会去的,他也不会独自去,所以婉拒了父亲。
期间,许灵均给秀芝写信,被父亲撞见,当父亲看到他给秀芝写信的内容,动容了。
信中的部分内容是:“这几十年,我什么苦都吃了,看来,像我这样的人,既然有这样有钱的爸爸,真应该离开这个国家,但是我的回答是:“不,我等了二十年了,这一天,我等到了,我看到了祖国的希望,我播种了二十年的汗水和眼泪,我不能在人民前进的时候离去,人,毕竟不是单纯地为了物质生活而活着的......”
许灵均告诉父亲,自己不想做金钱的奴隶。
他的父亲没有再勉强他,并说了让人回味的话:“在财产上,我是个亿万富翁,可是在感情上,我却一贫如洗,说得准确一些,我是个乞丐......金钱是无法建造天伦的宫殿。”,父亲的内心深处也希望落叶归根。
许灵均回到了草原,他认为:有时候,感情是信念的基础。这片土地上有他重要的亲友和妻子,有他生命的根。
影片还有不少值得品味的地方,比如在中西方爱情观的差异下,许灵均选择了从一而终的爱情观,觉得跟父亲和秘书多说无益。许灵均想道:他们能体会到咖啡的苦和甜的混合味道,他们哪能体会到,人生的苦与甜的混合。
再比如许灵均与父亲谈及自己曾经被抛弃的感受,曾觉得自己是一个弃儿,后来他想通了:父母亲给的,他永远不会忘记。
时代在变化,影片的风格也在变化,但是从影片的评论中,能看到观众们对内在精神富足的追求依然还在。人有感情和信仰,才能感受到活着的温度。
其实,不论是电影还是小说,比如之前看的余华小说的《文城》(《文城》—善良之光,活在了读者的心中),《兄弟》路遥的小说《平凡的世界》(《平凡的世界》—多少人生活中的精神支撑点),《人生》(读《人生》品人生)等等,能打动到人内心的常常都是人们最初的那份简单和纯朴。
尽管观众可能会一边感叹在现实中难遇,一边又会默默追求着,被打动着,但是我们看到,往往是那些传递着人性中闪光点的作品,成为了不朽流传的经典之作,让人们在物质的潮流中得以喘息,不迷大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