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6年开始,在互联网上售卖知识渐渐成了一门紧俏的生意。从在行、分答与知乎live、值乎的你方唱罢我登场,到罗辑思维在得到上推出付费订阅,再到喜马拉雅推出“123知识节”首日交易额达到5088万……
当然,购买知识这件事,有人看好,就有人嗤之以鼻。唱衰者的论调大都诸集中在“短时间的概括分享无法学到真正的知识”、“经他人咀嚼转手的知识无法保证领略到原作精华”云云,但很少有人去思考知识付费卖的到底是什么,以及为何出现了知识付费的风潮。
新时代下知识获取方式的三个变化
要理解知识的获取是如何由免费走向付费,就必须了解人们获取知识方式的变化。
获取知识这件事,其实在人类历史上的绝大多数时间内都不是免费的,只不过在近100年中,随着工业化大生产以及传媒业的快速发展,让人们获取知识的成本得以大幅度降低。尤其是近20多年的互联网发展,更是在网络世界里积累了海量的知识资源。直至今日,互联网上每天产生的知识量,要比一个18世纪的英国贵族一生能够接受到的知识量都要多。当获取知识这件事对于我们这代人来说似乎变得不再是一个问题的时候,三个深刻的改变发生了。
第一个变化是从一段时间的学习到终身学习。当下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以及新经济、新商业对于新知识的需要早已超乎人们的想象,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早在四五年前,人们还把克里斯·安德森的《免费:未来的商业模式》奉为圭臬。那个时候谁都不会想到知识付费会在短短几年后如此大行其道。所以这注定了我们再也无法用“习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一劳永逸的方式去应付一生的挑战。取而代之的,是要成为终身的学习者。
第二个变化是从单一专业的学习向跨专业学习。不知道你是否有同感,身边那些刚毕业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从事本专业相关的工作了,更多的,是从事与自己所学专业完全不搭边的工作;即便是在那些工作多年的职场人士身上,一专多能的人也越来越显示出其优势,比如一个即懂产品,也懂技术的产品经理,往往就能令HR们眼前一亮。而随着新产品乃至新行业的出现,就比如知识付费领域,需要的人才完全是之前其他任何领域都不曾出现过的,这都需要其从业者有非常强的跨专业学习的能力。
第三个变化是从整块时间学习向碎片化时间学习。当代城市人群在高压力、快节凑的生活状态下,想要抽出整块的时间去学习正变得越来越难。这就让我们不得不向欧阳修老先生学习,把平生学习的时间多寄托于“三上”——枕上、厕上、马上,以及其他一切碎片化的时间。比如在挤地铁或等公交的时候,听一段付费音频就是不错的选择。
以上三点其实正是罗振宇提出的我们这一代人在面对学习这件事时所出现的三个重要的变化。可以说正是这些对于知识需求的底层动机的变化,加之多年来互联网对人们付费习惯的培养,移动支付逐渐完善和普及,以及由信息过载造成的信息渠道成本高昂,筛选出现困难等众多因素的共同作用,才让知识付费得以再次兴盛起来。
知识付费是服务升级的一部分
当今的城市生活里,人们早已习惯了将某一任务或职能外包给专业的机构或专业的服务者来做。换句话说——由专业的人从事专业的分工,从工业革命以来这便是人类分工协作的基本共识了。而到了互联网时代,这样的分工得以越来越精细,越来越专业化,这便出现了我们今天经常提到的一个概念——服务升级。
如今有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了将照顾老人和孩子的任务交给保姆或月嫂;把打扫卫生的繁琐丢给家政服务公司;或者把新房装修的一系列麻烦托付给装修公司;甚至,如果你实在懒得做饭,也可以交给外卖来代劳。既然如此,那么为什么不能有一些公司或者个人,专门为我提供知识服务,把我可能触及不到的知识利用移动互联网的工具随时讲给我听呢?
事实上,知识付费本身就是服务升级的一部分。有人认为知识的获取不能够被“代劳”,仿佛知识这东西具有某种形而上的“神圣性”,但事实并未见得如此,这与知识信息的分类有关。
通常,我们可以把知识信息大致分为三类:
1、纯粹的学术意义的知识,如学术著作或学术论文;
2、具有应用指导性的“干货”型知识,如各类商业畅销书;
3、结论,运用知识解决实际中的某个问题,给出可操作的方案。
这三个部分大体呈金字塔形,适合用现有的知识付费渠道来传播的知识基本上集中在后两者上,而这也正是绝大部分人日常工作和生活当中最常用到的知识板块。我们在谈到要把知识拿来售卖的时候,脑海里想到的常常是E=mc²或者牛顿—莱布尼茨公式,而常常忽略了,那些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最有帮助的原理、技巧、方法,常常是那些专业的知识供给者通过专业的产品设计可以为我们讲清楚的。
知识付费贩卖的不仅仅是知识
如果你坚持认为获取知识是不能够被代劳的,那也没有关系。因为我们现在看到的诸多知识付费产品,售卖的除了知识之外,还有一些或许更重要的东西——经验、见识以及社交货币。
罗辑思维 CEO 脱不花就曾指出,“得到”希望做两种知识:
存量知识:在过去以出版为主要形式;
增量知识: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将大量来不及写成书的知识第一时间同步给用户,即使后来被证伪,只要再提供更新就行。
这种还未来得及成为著述的增量知识,通常就以“经验”的形式存在于某些资深人士的脑海里。在知识付费时代之前,我们只能等待这些经验人士勤勤恳恳把这些增量知识发表出来;而现在,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想给自己做职业生涯规划,只需要上“在行”就能找到最好的职业生涯规划专家;一个公司的销售主管苦于做不出更好的方案,只需要上“大牛家”就可以找到最顶尖的销售专家为他出谋划策。
我们常常说“选择比努力更重要”,然而能够做出正确选择的前提之一,是有足够开阔的眼界和见识。我们每个人受到自身主客观条件的限制,能够认识到的世界的范畴其实是极其有限的,所以对于想要自我提升的人来说,突破认知局限,开阔视野,就变得和学习新知识一样重要。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李笑来在“得到”上开设的专栏《通往财富自由之路》会在短短时间内卖出十余万份。
就如同《李翔商业内参》要卖给企业家、创业者;《雪枫音乐会》要卖给古典音乐爱好者一样,知识内容在贩卖与收费的同时,也是在打造着一种圈子文化,它击中人们寻求品质与服务体验、身份认同的心理需求,它驱动用户想要挤入这个圈子,为这个圈子的溢价埋单,并打造一定的社交货币谈资的微妙心理诉求。要知道,看似受众不大的《雪枫音乐会》,目前的订户数在所有得到的付费专栏中排名第三,我想这其中应该包括不少像我这样在此之前对古典音乐并无多少研究的用户吧。
知识付费的底色是中产阶级的焦虑
知识付费之所以能够在2016年迅速风起,并迅速风靡,背后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中产阶级实在是太焦虑了。在经济下行的大背景下,新晋中产人群(包括伪中产)太焦虑了,他们时刻有一种强烈的不安,生怕被时代所抛离;时代飞速发展,新科技新思想层出不穷,说不定哪只黑天鹅就能让他们飞黄腾达或者遗憾终生;竞争太激烈了,尤其是那些工作在一线城市的年轻人,从小就习惯了用成绩和排名来证明实力的他们,面对高企的房价,繁华的都市,一颗奋斗的心要如何将息?
无论你是否是知识付费的用户,都应该看到,知识付费在这一轮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下能够出现的更加广阔的可能性,如同其他各领域蓬勃出现的各色优质服务一样,付费的知识服务也必将以更加丰富多彩的形式出现在更多消费者的身边。
更多资讯,请点击:https://www.daniuj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