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为什么会灭亡,可能下面3点能讲清楚
一、没钱了
二、战略失误
三、宦官专权与党争
一、没钱了
明代的田税长期实行低税率,这一点与汉代相同,与当时周边各国相比,明朝不足百分之二十的税率实在不高,同期日本税率就高达百分之五十。但与汉代相同的是,税率低只带来了国家收入的减少,而并未惠及民众,因为大部分土地都在地主豪族手里,所以低税率最大的受益者其实和老百姓关系不大,所以有时候你看美国出台低税率,其实更多的是为富豪,当然表面上说是为民众着想啦。
好,田税越征越少,朝廷没钱怎么办,很简单
1、加征其他税目,“辽饷”、“剿饷”、“练饷”等“三饷”
2、降低公务开支,裁撤驿站,把闯王的饭碗搞砸了,你说闯王怎么能不怒
3、减少赈灾补助,崇祯年间天灾大旱,招抚银不足,无财安置起义难民,难民为了生存,只得降而复叛
当然后期朝廷也对于工商税进行了一定的征收尝试,可惜遭到了东林党的强烈反对,没有继续推行下去,见此篇一文讲清楚明代的财政危机
战略失误
这个在明朝崇祯最大的败笔,值得现在的老板深思 我们已经讨论过了。
内部斗争激烈
明代中后期交替进行的宦官干政与明末党争无疑大大消耗了明朝的中枢力量。属内政不良的表现,至于宦官问题,归根结底是一个任人唯近的问题。信任自己接触密切,相互了解的人是人之常情,这种现象至今犹存。而除此之外,宦官受到重用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宦官多出身寒微,与多数文官相比没有雄厚的背景。进士文官多出身于社会上中层,因为有能力使一个人长年读书应试科举的家族多数并非贫户。而重用寒微出身的人士掌握重权也是皇帝的一种统治方式,与汉武帝重用平民人才在原则上是有些类同的(当然具体上还有些不同)。从皇帝的立场来看,重用宦官对自己皇权的威胁较小。(当然事实证明不完全对,但的确自始至终宦官专权未对皇帝本人造成过太大威胁。)明代宦官专权本质上是皇权的变态,是皇权一种特殊的行使方式,是皇权的延伸与异化。
明朝宦官“人才辈出”,从“横刀跃马”导致“土木堡之变”的王振,到创办升级版特务组织“西厂”的汪直,到八虎之首刘瑾,以及消耗掉明王朝最后活力的“九千岁”魏忠贤,无不为明朝的灭亡助了一份力。
而文官集团的表现似乎也不太好,朝廷内部党派林立,互相倾轧,“明末三大案”即是其典型代表。当做事不以事件本身曲直而是以党派利益为出发点时,党同伐异,倾轧腐朽即是必然的结局。辽东经略熊延弼的悲剧与宁锦大捷后袁崇焕的被迫辞官,就是宦官专权与党派斗争恶果的直接体现。明朝后期的党争危害更大,这一点在南明各政权中体现的更为充分。
明朝灭亡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正如黄宗羲后来所悟出的道理一样,一个王朝的灭亡,是错综复杂的多种综合矛盾造成的,绝非一人一事所能导致。而在正统史书中,往往到了亡国之时,往往“奸臣当道”,扰乱朝政,而“忠臣”则与“奸臣”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最后结局往往是:代表正义与忠诚,忠君爱民的“忠臣”最后被强大而邪恶的奸臣势力所压倒、消灭。这非常符合悲剧艺术的创作手法。但只可惜未必符合史实。
个人觉得还是应从经济、权力斗争、最高决策者的能力三方面进行分析,大家觉得呢?如果你认为有更好的理由欢迎在文章下方进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