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貌这东西,最终应当是源自心底的尊重和爱,而不应被贴上数不清的标签。
——我自己说的
《礼貌史》是蛮有意思的一本书,详述1789年以来西方世界有关礼仪礼貌的变迁。史料详尽,虽然五十多页的参考文献我并不能看懂。穿插进相应时段和地域的历史,更值得玩味:每一次礼仪的潮起潮落,都是社会变迁的见证。这种神经质的联系——手边一只易拉罐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之间微不足道的息息相关——正是这些永远不会用得上的知识最迷人之处。
受其启发,跳脱出个人的视角,我承认,从小被要求的礼貌、被训练出的做派,确实都是先考虑做给别人看的。礼貌是个人行为,讲礼貌的目的却是其他人:于个人而言,礼貌的目的在于表现出关心和注意。可是做派的背后,总要有尊重和爱来撑腰。
如此,无数过时的怪诞的同道德思想转变产生冲突的礼貌消亡了,但人人都知道,即使没有走一套请安,即使在运动场上激烈对抗,在工作生活中据理力争,在闲暇时打着哈哈,我依然敬你重你。
随着礼貌被固定并推广,成为定义身份和情感的要素——从“我敬你是英雄,所以敬上三碗酒”演变为“我敬上三碗酒,所以敬你是英雄”。这是更经济更省时省力的进化,为此付出的代价就是情感的抽离。当礼貌被用来定义“我是谁,与我交往的又是谁”,成为区分出一些有教养的人的分界线时,也就意味着,它可以成为另一些人的通道和跳板。考虑到也许不久的将来我也会成为这些人中的一员,我决定适时地表示,我也尊重他们。
毕竟尊重本身就是一切礼貌的根源。
——也是我自己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