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在两年以前,我第一次看到"农村老人都有三个孩子,一个药儿子,一个绳儿子和一个水儿子"。
这句让人寒心的话语来自一位武汉大学社会系讲师的项目研究——《农村老年人自杀的社会学研究》。
该项目的主持人刘燕舞通过对湖北、山东、江苏等11个省份的40多个村庄老年人生活状况的调查,发现在不少农村地区,老人的自杀现象“已经严重到触目惊心的地步”。在很多老人看来,比起亲儿子,药儿子(喝农药)、绳儿子(上吊)、水儿子(投水)更可靠。
当时我心里除了对这些老人的同情,更多的是对这些"不孝子女"的批判,也恨不得拿出最险恶的话语来教训他们。那时候的自己,甚至不会去思考,为什么这些人的孩子在父母眼中如此"不靠谱",又是为什么骨肉相连的孩子会忍心抛下父母不管不顾。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的自己就像一个拿着道德准则剑柄的喷子。
直到后来,在豆瓣上看到石榴分享的故事,才又激起我强烈的反思。
故事是这样的。
石榴似乎不是她妈妈亲生的。从小她就在妈妈的各种嫌弃中长大,这嫌弃还真不是"你看看别人家孩子"的那种嫌弃那么简单。小时候,石榴成绩不好,她妈妈就老是奚落她,"你成绩那么差还读什么书,我的脸都给你丢光了!"石榴的爸爸是家里的隐形人,他说的话从来不灵,在石榴的生活里,似乎只有妈妈的嫌弃与爸爸的无奈。
上了初中,也不知道为什么,石榴成绩不见上涨,但体重却嗖嗖嗖地往上飙升,从原本的89斤猛地一下子涨到了的128斤。不到一米六的小小个子拖着笨重的身躯,压抑沉默的她活生生成了一个死胖子,对于她的形象,妈妈说话更是不堪:"你读书不好还想那么胖,谁会喜欢你,以后嫁不出去我可不想养着你。"她尝试绝食减肥但是从未有效,妈妈的絮絮叨叨让她更加自卑,也有过很长时期的抑郁症,那段日子她的生活似乎陷入了恶性循环。
直到高中毕业,她不顾家人反对坚决离开家出去工作,才认识了她前男友。前男友对她很好,不介意她曾经患过抑郁也不介意她有这样的家庭。他们相亲相爱又互相尊重,那段时间是她最幸福的一段时光。直到她妈妈再次出现。她要求石榴辞掉工作回家去,说她给石榴找了一个在街道办接电话的工作。还说他男朋友是外地的,不可以嫁过去,一定要分手。直到闹到男友家人那,说石榴是精神病的,吓得男方家人集体反对才作罢。
之后的经历也是坎坎坷坷,辗转多次,石榴根下心来,与家里断了联系。
在这两段故事里,我隐约看到了一丝联系——家庭教育。
多年的义务教育告诉我们:血浓于水,无论家人犯了什么错,能原谅的都原谅吧;何况,他们是你父母,养大你不容易啊,你怎么能这么伤他们的心?
血确确实实浓于水,但是这和是非对错原不原谅关系也真心不大。况且,感情的事,很难说谁对谁错,一般情况都是一半一半。
在缺少孩子对父母抚养情况反馈的条件下,单方面看这些为人父母的农村老人的观点,我们很难做出接近真实的因果判断。就像我们知道了一位父亲被孩子殴打就一个劲的批评这孩子无理不孝,而不去探寻是否父亲在孩子成长中是否出现虐童现象,或者对孩子的教育和价值观树立方面出了问题。
在这么大范围且持久的老人自杀恶性事件中,我们难道不该着重关注这地方是不是教育出了问题?
教育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特别是家庭教育。
能在父母暮年给予父母无尽关爱的孩子,早年生活往往是幸福的。他们在父母爱的庇佑下健康成长,当父母老了,他们自然而然地负担起照顾父母的责任,不推托,不计较。在年少时习得的方式让他们照顾年迈的父母如此得心应手。相反,从前缺乏关爱的孩子就大不一样,他们像小孩初学走路一样行动拙劣,即使有心也难以一下子走好。
但凡被爱的,将更容易给予爱。这里被爱看似被动其实主动,因为这爱是流动的,从父母中来又由孩子心里出发返回给父母。
也许是因为进化的需要,我们常常会说,孩子是父母的心头肉,却很少说父母是孩子的掌中宝。在农村,把自家香火延续下去是一辈子的要事,而要让香火成为什么样的香火并不那么重要。因此,只生养而不重教化也就容易理解了。深陷其中的人不会理解,为什么我辛辛苦苦把孩子拉扯大,最后反而吃力不讨好。
不得不说这是中国父母的通病。父母常常以自己认为好的方式来要求孩子,不过问孩子真正的需求。好像他们做的所有事情都是来自于对孩子深沉的爱,而这只不过是以爱的名义对孩子实施的控制。他们以这种方式获得内心的安宁。就好比石榴的遭遇。
爱孩子,应该是让孩子做自己领土的国王,对自己的事情有绝对的决定权。如果一个人生来就不能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那活着的意义何在?所以,深爱孩子的父母是否应该尽力保护自己孩子对他们领土的决定权而不是想方设法去分一杯羹呢?
其实,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能够做到无条件的尊重孩子,给他们自己做主的空间,在他们需要的时候给予支持,就已经能够有很好的爱的流动了。是的,是爱的流动,而不是爱的传送。
我依旧相信,亲情是一种天性。只是偶尔在社会喧嚣中可能会出现暂时的迷失。
做父母不容易,承受着各种来自外界或内心的压力,所以难免会出现转嫁压力的行为。而当孩子也不容易,没有独立的生存能力,难以抗拒父母为自己做的不合心意的决定。既然大家都不易,而彼此本是相爱,为什么不先尝试平等沟通呢?也许孩子没有想象的不懂事,也许父母没有想象的不明理。
但愿在所有家庭中,沟通能代替独断,赞赏能代替毁损,这样,爱的流动将会冲破所有藩篱,让家庭教育更加顺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