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如果要问我,对我影响最大的一本书是哪本,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富爸爸》系列。
并且我还会加上一句:可以只看《富爸爸财务自由之路》,我觉得是系列里最好的,比第一部好。
如今问我,我居然一下子会说三本书,并且都会推荐别人去看。这样一想,也说明这两年,我个人价值观受了很大的影响,以及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
首先第一本书就是《富爸爸》系列,当然,可以只看《财务自由之路》。我是因为看这本上瘾了,才又去把剩下的一系列看完的。
这本书对我影响有多大?
首先,改变了我以前对金钱的认知。其次最重要的,是让我走上了投资理财这条路,可以说,这本书对我职业选择起到了决定性影响。
我还记得当时在学校里,宿舍楼下偶尔有一个摆旧书摊的,每次我都会去看看有没有喜欢的书,那本《富爸爸》就是我和着另外一本《古汉语字典》一起买的。
看《富爸爸》那段时间,真是如饥似渴。这本书给我一个全新的关于有钱的概念:财务自由。
虽然整个系列看完,感觉都讲的是一些概念性的东西,并没有讲如何实现财务自由的具体方法,但这个概念已经足矣。
我所知道的很多理财达人甚至现在很火的理财自媒体都是受这本书的影响而走上理财这条路的。
全书核心观点,是关注自己的现金流,不断买入资产,创造等于或大于自己生活开支的被动收入,就可以实现财务自由。
当然,其中不乏“房子不是资产,而是负债”等颠覆大众认知的观点。不过,具体的乐趣,有兴趣,自己去探索吧!
这本书是15年前风靡一时的,而这两年财务自由才被大众所熟知。书中大量以房地产举例,不知道当时看到的人,是不是大部分都参与了中国房地产发展黄金时代?
第二本书是去年看的,《遥远的救世主》,我经常提到,因为这本短短的小说,内容却一次次冲击着我的灵魂,只能用震撼两个字形容。
最早是2015年年中,同事推荐的电视剧《天道》,而且是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我才去看的,结果一看就停不下来,每一集的情节都有让我感到无比震撼的感觉。
后来看的小说,多了一些细节和心理活动描写,感觉更意味深长,我看了两遍,还觉得不过瘾。
这本书也是提到了一个新鲜的概念:文化属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文化属性,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大部分人生活在社会底层,原因就是思维方式太弱势。
比如,喜欢“等,靠,要”。
而强势文化则是相对立的文化,内心强大,凡事向内求,不在外界找原因。说话做事靠理性分析,而不是情绪决定。做符合趋势的事,不逆势而为,等等。
很有趣,这本书也是争议很大。一方面从文字来看,应该不是很专业的作家。但奇怪的是作者本身就是一个谜,网上居然找不到作者除了书籍以外多余的信息?
但可以肯定的是,这本书的作者或者作者背后一定有一个站得很高的人。这本书涉及的内容很广,而且格局很大,一般人还真不敢这么搞。
另一方面就是看过这本书的读者对于本书的评价,完全是两边倒。一部分觉得写得很浮夸,很浅薄,甚至觉得很低级。
而另一部分,则是我这样的,评价非常高,觉得有深度,很喜欢,很多都是反反复复地看了好几遍。
当然,每个人的三观不同,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也不同,我从不愿意去争论和评价是非对错。因为我从不认为我们有看清真相的能力,能做到不糊涂已经不简单。
就像这本书里有句话是这么说的:不颠倒是非还叫众生吗?那该叫天国了。
最后一本书,是我最近刚看完的,也是一部很早的书,我也买了一批送给我的客户。就是稻盛和夫的《活法》。
这本书对我的价值观影响是非常巨大的。比如,他说的,极度认真地工作就能扭转人生;工作,就是最好的修行。
这些简单的句子,仿佛自带某种力量,让我一眼便强烈认可,从而重塑了我对工作对于人生的意义的看法。
工作就是最好的修行。这样的句子,读起来就让我感觉充满力量。稻盛先生用自己一生的经历,向我们阐述了一个道理,只要极度认真地工作,就能变得非凡。
这一点,从稻盛先生铸就了2家世界500强的企业就可以得到证实。
而书中阐述的,并非高深的技法,而是一些我们从小就懂得的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只不过我们在不断成长的过程中,被不断变化的周遭环境所迷失本心了。
这本书让我对我工作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甚至改变了我面对工作中遇到一些挫折和困难的态度。
就拿眼前来说吧,马上就过年了,要是换做我以前,哪里还有心思工作?
圣诞节和元旦节估计就在盘算着还有多少天过年,然后就开始各种节前综合症,上班不走心,变得懒散。
但今年我明显变了,我感觉到的是,周围很多人都在为过年和放假做心理准备了,而我还想着如何在年前把能做的工作好好做完。
甚至连以前那种归心似箭的感觉都没了,难道在我心里真的把工作看得比回家过年都重要?
仔细想了下,估计是我兜里没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