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薛兆丰的北大经济学课》第七课,有两个故事,一个是一支神奇的铅笔——讲述了铅笔的制造甚至需要成千上万人一代一代的努力;另一个故事如下图:
我想铅笔与万能师傅这两个故事,在一定程度也可以反映出我们在交换时间是需要注意的。
先说铅笔,我们都知道铅笔很便宜,所以没有一个人愿意花时间去造一支铅笔。因为造铅笔的时间要大于买一支铅笔的时间,同时,在多出来的这一部分时间内又可以创造出更多的价值买到更多的铅笔。我们买铅笔的过程其实就是在买时间——买铅笔所花费的时间,即你可以用很廉价的价钱来买一大段的时间(制造铅笔需要的时间),也就是说,买时间所耗费的财力要小于这一段时间所创造出的价值。当然有的人更牛,他连买铅笔所消耗的这段时间都靠给别人来做,因为对他来说别人的时间加上买铅笔的时间远小于他能在这段时间内所创造的价值
另一个是万能师傅的故事。我想他之所以穷是因为他用宝贵的时间去创造他认为免费的东西,而没有意识到他创造这件东西所耗费的时间要远远大于这件东西本身的价值,表面上是免费的实际上是非常昂贵的。当然如果他沉迷于创造东西的乐趣,而不在乎自己是否贫穷富有,那就另当别论了,毕竟千金难买我愿意。
生活中我们时时刻刻都兼具买卖时间两者角色。比如我们买衣服,买书其实都是在买时间,也就是:买东西的成本=这件东西本身的价值+耗费的时间+物理成本(占地大小)
回顾我们在买衣服时的所作所为,总是货比千家,线上比线下比,三百思而后不一定行。如果按照成本来算,比较后可能买到所谓的“便宜货”,但是再加上隐性成本时间、心理,肯定是个赔本买卖。最终衣服还会在一年后“陨灭”。大多数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时间很值钱,甚至一天的注意力都是有限的,能集中起来的少之又少,却大把的浪费在“比较”上。
而买书,则是几乎相反的案例了。买书时需要我们比较比较再比较。花费再多的时间在上面也不为过,因为如果能买到一本真正的好书,购买后再花费更多的时间在理解与消化上,长期来看,肯定会把当初付出的时间再次赚回来,我们从中获得的是成长。
总结:我们购买时间的成本至少应该为自己赢得更多的时间,或者注意力的集中,最好的情况是把额外赢得的时间、注意力放在自身成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