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有人拿着枪抵着你的脑袋,威胁你必须在五小时内跑完26.2英里(约42公里)的全马马拉松,否则就要杀死你以及你的全家。
这真是糟透了。
现在换个画面,想象你买了双好鞋,添购了一流的慢跑装备,密集训练了几个月,如愿跑完人生第一场全马,亲爱的家人与好友都在终点线替你加油欢呼。
那可能是你这辈子最自豪的时刻之一。
一样的距离、一样的双腿、一样的疼痛,但若是你自己决定参加全马,并全力为赛事预做准备,会觉得这一刻既光荣,也是人生重要的里程碑。若是被强迫参加,这将是人生最恐怖也最痛苦的经验之一。
碰到问题,到底是让人痛苦,还是让人更有力量,差别仅在于是不是出于我们的选择。而我们做了选择,就得负责。
若你觉得目前处境悲惨,很可能是因为你觉得有些事超出你的控制,例如碰上你能力无法解决的难题,碰上你别无选择、强加在你身上的难题。
若我们感觉是自己主动选择问题,会觉得自己更有力量;若觉得问题是他人罔顾我们的意愿、强加在我们身上,我们会觉得自己是受害者,感觉很痛苦、很不幸。
威廉▪詹姆士碰到了很多问题,而且是严重的问题。
尽管威廉出身富裕显赫的家庭,打从出世,他就患有危及生命的重大疾病:眼疾让他小时候短暂失明;严重胃病让他吐个不停,不得已只能吃些专为高敏感小孩设计的古怪饮食;他的听力也有问题;背痉挛严重到有时一连几天无法坐或站。
由于健康问题,威廉几乎足不出户。他的朋友屈指可数,在校表现不是特别突出,但他可以一连几天专心画画。这是他唯一的兴趣,也是他觉得自己最擅长的项目。
可惜除了他自己,没有一个人认为他有绘画天分。他长大成人后,没有卖出一件作品。浑浑噩噩又过了数年,他的父亲(有钱的企业家)开始嘲弄他好吃懒做、缺乏才气。
而他的弟弟亨利▪詹姆士成为享誉全球的小说家。他的妹妹爱丽丝▪詹姆士也靠写作过着优渥的生活。威廉是全家的怪胎、害群之马。
威廉的父亲为了挽救儿子的前途,只好豁出去,利用他在企业界的人脉,让儿子申请到哈佛医学院就读。威廉的父亲告诉他,这是他最后一次机会,如果搞砸了,他今后也没希望了。
但是威廉觉得自己在哈佛医学院格格不入、备受约束。他对学医一点也不感兴趣,因此觉得自己在校仿佛是个假货与骗子。总之,他若无法克服自己的问题,怎能奢望自己将来有能力帮助别人克服难题?某天他参观了精神科病房后,在日记里写道,他觉得自己和病人的共通点多过和医师的交集。
过了几年,他决定自医学院休学,这点再度让父亲失望透顶。为了避免和父亲的火线交锋,他决定离家,报名加入一支探勘队,和人类学家一起深入亚马逊雨林。
当时是1860年代,这样的跨洲旅行既辛苦又危险。若你小时候玩过电脑游戏“奥勒冈之旅”,这趟探勘就类似那样的情况,有痢疾、溺水牛支等各种突发意外。
总之,詹姆士一路挺进亚马逊森林,开始货真价实的冒险。没想到他脆弱的身体竟然挺过全程,撑着他顺利抵达目的地。只不过一到了当地,他就染上天花,几乎病死在森林里。
然后,他的背痉挛复发,痛到无法走路。他的体力渐衰,因为天花而挨饿,因为背痛无法行动,一个人孤零零地被留在南美洲的森林中(探险队其他人因为任务丢下了他)。这下他也不知道该怎样返回家园;这趟回程少说也要几个月,而他很可能死在途中。
不过天无绝人之路,他终于成功返回新英格兰,只不过迎接他的是对他更失望的父亲。此时,他年近三十(已不再年轻),依旧失业,做什么败什么,身体也不听使唤(动不动就这个病、那个痛,病情恐无好转的可能)。他这辈子就算有别人不及的优势,也不乏机会,但是做每件事都不顺遂。他人生唯一不变的常态似乎是受苦与失望。威廉陷入中度忧郁,开始计划着结束自己的生命。
但是某天晚上,他阅读美国哲学家查尔斯▪帕尔斯的演讲内容,决定进行一次小小的实验。他在日记里写道,他将给自己一年的时间,为人生发生的一切大小事负起全责。在这一年的时间里,不管失败的或很小可能性的,他会尽己之力改变所处的环境。一年下来,若一切都没改善,显然他对自我的处境与现况确实无能为力,到时候他会结束自己的生命。
结论呢?威廉▪詹姆士后来成了美国心理学之父,他的作品被翻译成多国语言,也被公认是他那个时代最具影响力的知识分子、哲学家、心理学家。他在哈佛大学执教,工作之余会在全美与欧洲巡回发表演说。他婚后育有五子,其中儿子亨利后来成为知名传记作家,获得普利滋奖的肯定。威廉▪詹姆士将他个人小小的实验称为“重生”,并将自己后来成就的每一件事都归功于这个实验。
只要简单的体悟,人就可以精进、成长。这个体悟是:不管外在环境或条件如何,我们每个人都该为自己人生发生的每件事负责。
人生无常,我们无法控制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但我们可以控制如何诠释这些事,以及全权掌控回应的方式。
不管承认与否,我们的际遇一直是自己造成的,别无其他可能。选择刻意不去诠释发生在我们生活里的事,也是一种诠释。选择不去回应发生在我们生活里的事,也是一种回应。就连你被马戏团一辆小丑车碾过,被一整车学车童气得半死,仍是由你全权负责诠释事件的意义,以及回应的方式。
不管喜欢与否,人生很多事,不论是实际发生在我们身上还是内在的事,我们一直扮演积极的角色。我们无时无刻不在诠释每分每秒、每件大小事的意义。无时无刻不在选择人生的价值观,评量每件事的标准。往往同一件事可好可坏,端视我们选择的评量标准而定。
我想点出的重点是:我们无时无刻不在选择(不管承认与否)。无时无刻哦。
只不过方式有别而已。现实世界里,没有所谓完全不在乎这种事。不可能。我们每个人一定会对某件事去他的在乎一下。
问题是,我们到底选择什么作为在乎的对象?我们选了什么价值观作为行动的依据?我们选择什么标准来评量人生?这些选择好吗?是好的价值观吗?好的评量依据吗?
以上译自《管他的》
选择这个话题如今看来有些讽刺而又夹杂着丝丝沉重,
小时候选择吃一块糖果,
上学时候选择爱上一门学科,
进入大学选择谈一个女朋友,
步入社会后选择就职一家企业,
到了年龄选择择一人终老,
有了孩子选择要买一处学区房......
是啊,人生就是不断选择的过程,
可惜的是,不是每一次选择都能带来好结果。
学生选择溜号,于是考试不及格;
上班族选择翘班,于是被扣工资;
丈夫选择出轨,于是家庭破碎;
怀孕了选择打掉,于是断了一场亲子缘;
得了癌症选择不治疗,于是静静等待命运的终止。
当人们第一次意识到这世界上不是所有人的想法都一样的时候,
世界便变得有些可怕,
走在街上看到迎面而来的人,不禁有些畏惧,
这种难以言说的情绪从何而来?
因为他与我选择了不同的方向行进,所以我们不是一路人,
那么我们或许会成为敌人,
好吧,所以可能是得了妄想症了吧。
不过好在,偶尔也会因为恰当的选择而为本就百无聊赖的人生平添了几分玩味。
究竟,要如何分配选择呢?
答案太过深奥了,不是轻描淡写一句“顺其自然”就能够敷衍应付的。
成年以后,“顺其自然”这个词真的很难听,
难听到让人一时间觉得自己真的是个废物,
没有能力去选择,只能顺着去做被选择的那一方。
遇到过很优秀的人,可惜,他的命运完全配不上他的优秀,
他也在拼命做出选择,怎奈命运的轮盘上,他总是被无情甩出的那一个,剩下的唯有死命抓住轮盘的一边,
任凭指甲扣紧甚至印出血痕,也只能是勉强赶上轮盘的转动,
但总归,还是慢了半拍。
作者说,际遇完全是我们咎由自取,用俗话说,应该是因果轮回。
只是,某一刻的果到底来自之前哪一段的因呢?难以排序、很难想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