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一位老领导通过微信给我转来两段诵读音频,一段是《天上的街市》,一段是《窃读记》。音频是用“为你诵读”App录制的,读得真好!诵读者是华师附小一位刚刚参加工作一年的语文老师。老领导说,华师附小特别重视语文老师的诵读,还问我这种方法可取不?
我立刻对此产生了兴趣:这种方法当然好,既可以提升语文老师的诵读水平,又可以借此加深对经典篇目的理解,提高老师的语文素养。一个能够把文章读得入情入境的老师,就具备了教好文章的底气。记得于永正老师介绍自己备课经验时,就说到首先要把文章读好。
我迫不及待地在手机上下载了“为你诵读”APP,操作极其简单。10多分钟后,我便开始自己尝试录制第一段诵读音频《家是永远的岸》,录制了3遍后,感觉自己比较满意了,就保存了下来。要不要分享到朋友圈呢?我有点犹豫。
之所以犹豫,主要是怕出丑。是啊,自己好呆也是参加工作20多年的老教师了,听听自己的诵读音频,跟那位华师附小刚参加工作一年的年轻老师比看来还有点差距。别人怎么就读得那么有感情呢?自己读成这样会不会被笑话呢?心里还真是直敲鼓。
不发朋友圈,就不会出丑,也不会惹人议论,当然最安全。可我确实想借此办法影响一下学校里的青年老师,如果大家都能读起来,坚持读上两个学期,这是一件多好的事呀。大家的诵读水平一定都可以得到提升,没准就这一点也会形成学校语文教学的一个特色。自己不带这个头,不出这个丑,还是趁早打消这个念头吧。
怎么办?发!不但在朋友圈发,索性在学校的微信工作群里也发!
没想到,这段水平不怎么样的诵读,竟然在朋友圈赢来好评不断。一位好多年未见的师范老同学也直夸奖,让我颇有点不好意思。
接下来的两天,我又接连录了两段,依然发朋友圈,发微信工作群。我盼望着能有老师和我一样去读,一样发出来分享。可是两天过去了,只有一位张老师在学校工作群里发了自己的诵读音频。
这么有意义而且有趣的事,为什么没人做呢?下午,我尝试和几个青年老师交流。嗨!原来他们全都在手机上下载了“为你诵读”App,也都试着读了,只不过和我的顾虑一样——怕出丑,所以没有在朋友圈和工作圈分享。
意识到这个问题的同时,我的脑子里也冒出这样一句话——“敢于出丑才能出头。”
这样的例子应该可以举出很多来。就拿英国大文豪萧伯纳来说吧,年轻的时候他非常胆小,在一次学术辩论会上,他结结巴巴、语无伦次的发言受到众人的讥笑,有人甚至说他是傻瓜。当他认识到自己这一严重缺点后,他抓住任何一个开口讲话的机会,不怕出丑,发愤练习演讲,还勇敢地报名参加伦敦一个有名的辩论会。开始时,大家都把他当小丑,还轰他下台,可他一次又一次地向自己挑战,在心里给自己加油:“我不怕出丑,我不怕出丑!”结果他从一个懦弱的青年变成了一个最出色的演讲家之一。
心理学上有一个“心理舒适区”的概念。在这个区域里,每个人都会觉得舒服、放松、稳定、能够掌控、很有安全感。一旦走出这个区域,人们就会感到别扭、不舒服,或者不习惯。“心理舒适区”具有正面和负面两种作用。一方面,它帮助人们维护自我形象,建立心理防御屏障,能够起到一种避风港的作用。另一方面,沉溺于“舒适区”的人,又会不思进取、固步自封,表现出懒惰、松懈、倦怠和保守。因此,我们只有“突破舒适区”,主动寻求改变,谋求发展,才能迈向成功。
不怕出丑,就是要突破舒适区,求得新的发展。其实出丑更是一种历练,是一个化腐朽为神奇的机会。俗话说:“穷瞒不得,丑遮不得。”有些事情与其遮着掩着,倒不如坦荡、放开了好。林肯在竞选总统前夕参加参议院演讲时,一个态度傲慢的参议员提请林肯记住自己是一个鞋匠的儿子,所有议员都大笑不已。而林肯心怀坦荡,不怕出丑,对父亲的修鞋技术大加赞赏,为有这样伟大的父亲而骄傲,最终所有的嘲笑都化为真诚的掌声。结果林肯进入白宫,成为美国伟大的总统。
作为老师,我们对“公开课”都很熟悉。很多老师都怕“公开课”,这里也包括一些教学成绩很优秀的老师。一提“公开课”就紧张,就睡不好觉,心里想能不上最好。是这些老师不会上课吗?不是。是这些老师不愿意下功夫备课吗?也不是。那是什么原因使大家如此畏惧“公开课”呢?其实就是“怕出丑”的心理。
“怕出丑”的心理人人都有,待在“心理舒适区”当然更让人惬意。可是,那会让自己丧失改变与发展的机会。
“狭路相逢勇者胜”的道理,大家都懂。唯有勇敢,才能冲破僵局,获得长足的发展。
有一种勇敢叫“不怕出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