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一直以来都是最大的民生工程,近年来,各地州市级、县级委员会、政府每年都会召开教育发展大会,动员全州市上下、全县上下狠下决心、坚定信心、保持恒心,大抓教育、狠抓教育、长抓教育。这本身是一件好事,也是各级领导确实重视教育的表现。
但教育本身就是一门艺术,因为是“艺术”,一是需要专业的办法、专业的思想,二是需要“独一无二”性。在我看来,批量生产的东西就很难称为艺术,比如现在流行的十字绣,自己设计的、独一无二的十字绣艺术性肯定强,批量设计好的、很多人都绣出来的、一模一样的十字绣,艺术性肯定大打折扣。教育也如此,大家都喊的口号,没有结合自身的、本地的实际情况的“框架”可能就会有些空泛之感,给人以放到什么地方都可以用,放之四海皆准的感觉。如:”要下定决心把提升某地的教育质量作为长期坚持不懈抓好的大事要事和民生实事”“要狠抓党政重视,把教育优先发展作为一把手工程,党政齐抓共管”“要狠抓规划建设,统筹谋划好学位供给和校点布局问题,持续改善基本办学条件”“要狠抓校风学风,坚持从严治校、从严施教、从严管理,塑造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引导学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这些措施首先感觉很是空泛,二是感觉“放之四海而皆准”,有不实之感。
另外,个人以为,抓教育收先得“抓老师”,所谓的“抓老师”,一是要让老师觉得教育有意思,二是要面对全体老师。这就得多研究研究苏霍姆林斯基等教育大家的思想理念。让老师觉得教育“有意思”,最根本的就是要引导老师走上“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所谓“面向全体老师”意思是就算不要求全部老师都是“研究型”的老师,但至少大多数老师都是“研究型的老师”。仅仅每年表彰一批优秀校园长、优秀乡村教师、优秀班主任和模范教师,推选“重教之家”和捐资助学先进个人、先进集体……这些不是根本的办法。不是不需要“表彰”,“表彰”很有必要,只是“表彰”只能是抓教育的辅助手段之一。
我们可以拿每年表彰学生来做类比,教学质量再低劣的学校,每年都会表彰“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进步之星”“孝敬之星”……但教学质量照样存在高低。一所学校教学质量的优劣,首先还是与当地的人文环境、文化底蕴、学风教风有关,其次是与内部管理,教师素质素养、学生行为习惯培养有关。至于“表彰学生”这样的事,每一所学校都在做,所以这不是关键点。
所以,“抓教育”最核心的还是“抓老师”,“抓老师”的核心是让全体老师都觉得教书有意思,让老师觉得教书有意思的不二法门是把大多数老师都引导到“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当然,能把全体老师都引导到“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那是最好不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