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阻抗现象(上)
一、定义
1、最早由弗洛伊德提出,在自由联想过程中令人焦虑的记忆或认知压力,实为增强自我防御机制。阻抗意味着对抗,来访者内心对分析过程的对抗力量,干扰获得内省力量,内在有一种阻止来访者改变的力量,可以是意识的,前意识的,潜意识的,表现为情绪的、态度的、想法的、行动等。
2、阻抗(resistance):指在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过程中,来自来访者或治疗者的有意或无意的抵抗,从而干涉治疗进程的现象。
3、常见的阻抗现象
(1)迟到;
(2)擅自取消预约好的咨询,对咨询的一种态度;
(3)诊金平价,来访者内心感觉咨询不值钱;
(4)来访者注意力转向咨询师,对咨询师好奇;
(5)咨询进展困难/原地踏步,不知道瓶颈/突破口,觉察是咨询师问题还是来访者问题;
(6)忘记做作业,忘记谈过的事情,忘记上一次咨询的内容;
(7)控制咨询主题,在咨询室里争权夺利;
(8)提出新的咨询要求,放弃或换目标,咨询师需要觉察/注意;
(9)回避或宽泛回答咨询师提出的问题;
(10)为自己的问题辩解;
(11)过多的纠缠过去发生的事情。
4、阻抗一直伴随咨询过程,是心理咨询中的重要过程,咨询师要帮助来访者解释和分析阻抗形成的原因。
(1)人本主义:来访者被咨询师“拖”着走时会产生阻抗,当咨询师没有很好处理来访者问题或情感表达时也会产生阻抗,所以咨询师要把握咨询进度和态度,就不会产生阻抗;
(2)人本主义:阻抗是对威胁的反应,是对自我的保护,因此罗杰斯说阻抗是来访者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下,加快了咨询的过程,所以一定要慢,“慢即是快”,跟随再跟随。
(3)行为主义:阻抗来自于来访者对行为矫正的抗拒与不服从,这种阻抗的原因有三,一是来访者缺乏行为产生必备的知识和技能(不知道要怎么做),而是咨询过程中,来访者对结果持消极和怀疑态度,三是缺乏行为改变的条件和环境。
(4)认知学派:阻抗是来访者拒绝改变,目的是为了保护目前看待世界的认知方法/图式/表征来,这些图式往往是不合理的,而认知学派本质是改变认知世界的观念,这本身也是成长过程,成长本身就有代价、就是痛苦。改变是认知不一致,而不一致导致的混乱,本身会抗拒。因此,咨询师要积极的认知和控制。
二、阻抗的表现形式
去辨别阻抗的量表有两类:状态阻抗量表(当事人阻抗编码:有11种阻抗反应,2种合作反应)、特质阻抗量表(先天阻抗倾向的测试,心理阻抗问卷,QMPR由18个项目组成,其得分与来访者的自主性、支配性、情绪稳定性、紧张性、不安全感、自我意识、抑郁等因素存在正相关)
1、来访者的阻抗
(1)言语表达程度上的阻抗
——沉默(最常见):有怀疑、不高兴、思考型沉默、内向沉默、被逼的沉默,表达了对咨询强烈的反抗。
咨询师对应:肯定来访者做得好的地方,在沉默的时间里,问来访者想到了什么?
——少言寡语:面质技术进行澄清;
——赘述:来访者滔滔不绝的情况用于减少自身焦虑和其他痛苦体验,现象是转移注意力,回避核心问题,
——反复叙述一个问题(被澄清过):对细枝末节喋喋不休;
——辩解/否认事实;
——转移话题。
(2)交谈内容上的阻抗
——对谈话内容直接或间接的控制,常见如理论讨论(来访者用医学词汇来交流,回避内在情绪或掩盖症状)、情绪发泄(对一些话题反应非常强烈,有时候情绪反应和内容不一致,目的是躲避重新体验经历的焦虑和负面情绪)、谈论小事(回避核心问题)、虚假提问(毫无意义的提问)。
(3)交谈方式上的阻抗
——外归因:来访者将内在的冲突归罪于外界,回避自身的角度去认知,严重阻碍来访者内心,所以对咨询师会有强烈阻抗;
——健忘:讨论痛苦/焦虑话题的时候出现,咨询师觉察后要谨慎;
——顺从:来访者对咨询师绝对服从,但看不到来访者内心的感受和情绪,会控制话题而避免关键话题;
——终极暴露:会谈快结束时才讲出重要的事情,让咨询师措手不及,从而控制咨询师/对抗咨询。咨询师可以按计划结束,商讨下次咨询最开始再讨论。
(4)咨访关系上的阻抗(故意破坏咨询一般安排和规定来实现自我防御的目的)
——不履行咨询师的安排:迟到、早退、不做作业等;
——故意诱惑咨询师(言行打扮分散咨询师注意力);
——用密切私人关系来控制咨访关系(咨询前/后请客、送礼)。
2、咨询师自身的阻抗
(1)咨询过程中咨询者表现出来的阻抗
——对来访者直接反感/排斥的态度;
——以各种借口推脱/拖延来访者的咨询;
——有意给来访者布置不可能做到的家庭作业;
——挖苦/讽刺口吻来做面质(伦理问题);
——轻易拒绝讨论来访者所关心或者认为重要的问题;
——咨询师总是关心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2)在咨询关系上所引发的间接性阻抗
——过分的控制欲;
——过于迁就来访者;
——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来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