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如何阅读一本书》。
方法类的书,我向来对枯燥的说教的书感到厌烦。
因为对于方法和技巧,有些作者会觉得语言越简洁越直观,信息量越大。
如果你不赞同这种说法,想要寻求一种轻松获取阅读技巧的方式,这本书就是不错的选择。
除了阅读技巧,也会传达一些生活态度。
比如说,浪费时间与浪费人生。
来自作者自己的读书笔记。
作者提到有关盖房子的故事。
恰佩克想盖一个古典风格的房子,可是盖了2年才盖好,据说这样的房子在美国三天就可以盖好,原因是工匠们拖拖拉拉,一会去闲聊,一会去罢工,一会去喝啤酒。
但是恰佩克认为这种“迟缓”,正是欧洲精神的伟大之处,他与这个房子建立了深厚的联系和情感。
作者读到这个故事,觉得非常棒,但又说不出好在哪里,所以第一次读的时候读书笔记就只写了“有意思”。
在读旁的书时,领悟到了更深的意义。
美国一个大人物在火车上口述给秘书写信,在汽车上准备大型会议,或者边吃饭边开会。
而欧洲人则是,吃饭的时候就吃饭。
作者认为这两种方式都是浪费时间,最终他觉得:
浪费时间没什么,但是不要浪费人生。
有时候这种金句的诞生,过程就很有趣。
我不仅觉得作者引用的这个例子有趣,连这个例子所要证明的事情也是有趣的。
所谓读得懂才能产生共鸣,如果一本书干巴巴的,不能打动你,让你哭让你笑,让你陷入思考,那本书再好,与你自己也是无用的,因为你没有和它建立联系。
我们常常觉得浪费时间是可耻的,可我们常常又觉得自己无能为力。
这种矛盾感牵扯着矛盾的自己,然后更加裹足不前。
可是相比于时间,做者认识到浪费人生才是更严重的。
不同人生态度的人,愿意把时间“浪费”在不同的事情上。
对于追求高效高产出的人来说,用两年造一座三天就能盖好的房子,这是让人无法容忍的。
书中却用“欧洲精神的伟大之处”来描述这种“延迟”。
一个追求过程,一个追求结果。
并非是工人没有责任心,而是他们认为没有什么事情要比享受生活重要。
工作是重要的,但我不能因此放弃美好的生活。
这种想法在我们国家是要不得的,但是有一个非常悲哀的底色是,拥有这样思想的人,基本上是生活富足的人。
在非常贫穷的地区,还能想着我不能太累,我要享受生活,这样的人基本是没有的。贫穷带给人的焦虑是根深蒂固的。
经历过物质匮乏的年代的人,很难去浪费食物。
又比如说,地道的北京人,大多是享受生活的能手。想当年八旗子弟的生活,祖辈的江山已打好,尽在享受。
但是富二代中,能够艰苦奋斗的人,又是另一回事了。
若是在你不需要奋斗的情况下,你还能去奋斗,去吃苦,那是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
每个人都需要证明自己,可是每个人认为能证明自己的事情是不同的。
这个严肃的问题又涉及到了社会的不同阶层。
实际上,在我们国家的这个阶段,大多数人彼过是在养家糊口,有多少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人生呢?
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看来是没错的。
人们对于学习这件事的概念也在不断转变。
小时候,人们说学习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学习是改变命运的。
学习能让你找个好工作。
这就是我们小时候脑子里的概念。
慢慢的发展,人们不再对孩子说工作的问题了,人们说,希望孩子将来做个有用的人。
于是当年的热门专业,便是MBA,法律、计算机。
因为专业这些毕业就有工作。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是当年学习的娃娃们,耳提面命的咒语。
到知识付费这个年代呢,学习和钱搭上了关系,什么样的人可以赚到钱呢?
如果你能让别人认为你对他是有用的,你就可以赚到钱。
如果你能让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你对他们是有用的,你就有了持续赚钱的能力。
在这些成功靠知识付费捞到钱的人,也有所不同。
正常的思维是:这个人很优秀=这个人可以赚到钱。
现在是:这个人能赚到钱=他很优秀。
能让别人“认为”你对他有用,这是自我营销能力,也许和这个人本身的能力没什么关系。
但是,现在话题又转回来了,我们还是为了钱才来学习的对吗?
如果现在告诉你,知识付费这个事情绝对没有了,还有多少人去蜂拥而至呢?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现在的网课老师们也常常说,只有你不想着赚钱,你才能赚到钱。
知识是一定可以最终转化成生产力创造价值的。
但是也许过程很漫长。
袁隆平研究了一辈子杂交水稻,他在研究水稻的时候没有想过研究出来卖多少钱。
乔布斯在设计苹果的时候,也没有去迎合大众的习惯,才能让苹果手机独树一帜。
伟大的理想成就伟大的成就。
我们只是想让知识补贴家用,相比而言,也许是觉得自己就是个普通人而已吧。
总得来说,急功近利大概是做一切事情都要不得的心态,但是我们也不能一切都向钱看,迷失了自我。
浪费时间和浪费人生,都是一种人生态度。
有句话说,生命就应该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
心之所向,神之所往。
可是现代人的焦虑也许在于,被迫谋生的宿命感而引发的迷茫。
为什么那么多的人想要财务自由呢?
因为他们觉得现在谋生的这种方式,不能让自己觉得愉悦,想要尽早脱离这种状态。
想让自己有更多的选择上的自由。
这还是人们最基本的需求。
所以,到底什么人要学习的最终目的呢?
人从小学习各种知识,学的时候可能都是不自知的。
但是那个阶段,也是人依托于父母的,相对于成人来说,最“自由”的阶段。
尽管小孩子总是觉得大人才是自由的,想干嘛就干嘛。
所以,尽量在那个自由的阶段尽早的找到自己想要做的事情,想用一辈子时间去追求的事情,是很棒的事情。
因为成年人一旦选择了一条跑道,想要再换跑道成本是巨大的。
不是没有成功案例,可是未必有人再像年幼时父母那样无条件支撑你了。
也许人生就是不断试错的过程,哪怕试到最后都没有试对,可也排除掉了这一路走来,所有不对的道路。
生命是延续的么,可以给后人乘凉,也是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