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 你们家孩子这么早就会走了?我们家小明14个月了还不会走呢。
- 你们家孩子还不会说话?我们家小梅这么大的时候都会背唐诗了。
…...
相信大部分父母或多或少都遇到过类似这样的场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几乎所有父母的期望,即使嘴上不说,心里互相比较一下确实有时候也在所难免。
其实冷静下来,我们也都知道这样的比较没什么意义。
每个孩子的发育时间表都是个性化的,孩子并不会步调一致的通过同样的里程碑,也没有两个孩子的大脑会按照同一个速度发育。
4岁孩子的数学神童也未必到9岁还一定是数学神童。
很多人应该听说过爱因斯坦的故事,据说爱因斯坦直到3岁才可以说完整的句子。但并不妨碍他后来被人称为有史以来最聪明的人。
是,道理貌似大家都知道,只不过或许不是所有人会意识到这种比较可能会带来一个很严重的后果:
单纯比比影响也不大,怕就怕在我们比较之后很大可能会给孩子施压,从而对孩子过度养育(hyper-parenting),因为总会有别人家的孩子在某些方面比自己家孩子发育的早一些。过度养育不仅不会让孩子大踏步赶上别人家的孩子,而且还会起到反作用,甚至可能给孩子的大脑造成物理上的伤害。
02
过度养育的父母,养孩子就如同参加奥运比赛,希望孩子可以每一步都赢,为此可以不惜任何成本。在这些父母眼中,孩子就是他们的人生奖章。
以比较极端的韩国为例,韩国上高中的孩子压力非常大,自杀已经是15-19岁青少年除车祸之外的第二大死因。
确实,在这个竞争日益充分的世界,成功者越来越是人群之中最聪明的。然而,给孩子过分压力的过度养育通常效果适得其反:
1、 期望过高会阻碍高层次思考
孩子对父母的期望特别敏感,孩子还很小的时候会特别想满足父母的期望从而愉悦父母,大一些孩子会开始抵制和反抗。
如果一个很小的孩子感觉到父母希望他能完成一些智力上的壮举,比如让2岁的孩子就会算乘法。因为孩子的大脑还没有准备好,所以会逼迫大脑切换到“低层”思考策略,孩子可能会死记住几个常见乘法的运算结果。而这其实是更低层的思考能力(比如死记硬背)替换了高层次思考(比如推理、比较)。
2、压力会消灭好奇心
孩子自然就是一个好奇的探索者。但是如果父母只对能认识多少汉字或者能背多少首唐诗有很高的期望,孩子对其他事物探索兴趣就会变弱,会停止问一些有潜力的问题。
探索行为如果没有得到鼓励,就会很快被忽视。因为比起学习,大脑对生存更感兴趣。对一个孩子来说没什么比起父母可以提供的安全(这里就是父母的赞许)更重要的了。
3、持续生气或者失望会转化为有害压力
父母给孩子施加压力让他们完成他们幼小的大脑还没有准备好的任务,还有另外一个伤害。
因为孩子达不到他们的期望,强求的父母势必会经常失望、不高兴甚至生气。
非常小的孩子就可以识别父母的这些反应,而且孩子知道他不能控制这些负面刺激(父母的生气或者失望)。这种控制的失去很可能会造成孩子一个在心理学上被称为”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的感觉。
“习得性无助”可以解释为:
经过某事后学习得来的无助感。
这意谓着一种被动的动物消极行为(也包括了人类行为)。举个心理学实验的例子,应该能让我们更清楚这种感觉。
实验人员把两组狗放在吊床当中,第一组狗被轻微电流电击,但它们能够停止电流,另一组狗而则不行,当这个吊床实验做完之后,再将这两组狗放到一个有障碍物的屋子,第一组狗在屋子中遭受电击时,会跳过障碍物逃走,第二组狗在遭受电击时,则不尝试逃走,只会躺在原地不动。
这就是习得性无助感-尽管第二组的狗看到第一组的逃走范例,也知道自己能逃走,但他们并没有尝试。在其他实验当中,还用了不同的动物,结果都非常相似。
在所有试验中,造成习得无助感最主要的原因,是心理上认为自己无法控制某件事情,进而产生了消极的行为。这种感觉是能在物理上伤害孩子的大脑的。
03
人生不是一场竞赛,连马拉松都不是,因为马拉松最后还是要分胜负的,所以经常那孩子和别人家孩子比确实没什么意义。
即使不小心真比了,也一定要多给自己提个醒,千万不要因此给孩子施压,否则很有可能会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