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的写作与升华(讲座稿)2019.3.31
谢连波
一、散文的定义
什么样的文章称为散文?
传统上, 将有韵赋文之外的文章称为散文.( 其实, 许多时候将文赋也归入散文. 如苏东坡的前赤壁赋)
现代散文,是指与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
广义散文,包括通讯、报告文学、随笔、回忆录、传记、说明文、工作报告、总结等。
狭义散文,指文艺性散文,文学艺术性強的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而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散文又称美文。
文艺性散文,又分四大类:
1、记人叙亊类:
(1)记人,记一人一生,一片段,也可一大群人;
(2)叙事,记事的过程,可大可小;
2、写景状物类:以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辅之以记叙、议论、抒情、议论等手段)
(1)写景散文,写实景物;写感觉化景物;写情意化景物。
(2)状物散文。
3、抒情写意类:
(1)直接抒情;
(2)依附抒情。
4、议论随笔类。
散文定义, 有些说法有出入, 我今要讲的, 是纯文学性散文.
二、近十多年散文和当下散文的状况
自进入1990年代,随着小说、诗歌、戏剧失去轰动效应,(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中期,小说诗歌戏剧,好作品轰动一时。七八年八月十一日,文汇报发表青年作者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全国二十多家省市电台先后播发,新华社中新社先后播发新闻。
(当时作者只是复旦大学中文系一年级学生。)(故事梗概,文革,女,王晓华,信母为叛徒(冤),决绝下乡,乡间恋爱又因成分斩断。九年孤独痛苦。粉碎四人帮,重病母平反,欲见女,见时母已逝。(小说贴校墙报)
之后,一大批伤痕文学,广州,广东。那时诗戏剧也轰动(于无声处)代表作刘心武班主任等
舒婷、北岛、海子
戏剧家宗福先话剧《于无声处》(1978年)
上述文体后失去轰动效应,散文仿佛应运而生,从边缘跃向中心,形成了宠大的创作阵容,迎来了所谓的散文热。(大概热到2014年前后)历经十来年不衰,成为文学式微时的一大景观。
据统计: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全国报刊每天能发表二十余万字,一年统计刊发七千余万字,每年度公开发表的散文十万篇以上。(数字源于2010年《中国散文》张宗刚文“散文热的背后”)而出书(集文集) 每年达三千部之多, 可与长篇小说比肩.( 这些集, 是指有相当文学性的部分.)
种种迹象表明,当代散文进入全民写作阶段。(大众写作时代更合适)
但是, 繁荣的表象下, 是内质的空虚和价值的失衡。原因,是散文创作中,人文精神的失落,超越情怀的丧失。深层原因,物质化,朝钱看,当下前所未有的消费时代,大众化对精英文化的侵蚀,导至散文“为人生” 这一康庄大道式微。
当下散文(也可说整个文坛)三大舞台,也称三大板块:
1、报刊(各级文联作协办文艺刊物,各级报纸副刊)
2、出版社出版的文集
3、网络文刊,包括博客、微博,微信(微文刊数不胜数,简书,读后感杂志,我区的流溪传奇等等。
三、散文创作理论的发展与多元变化
1、形散神不散。这是近三四十年来最耳熟能详的观点,也是堪称经典,影响了几代散文写作人的理论。
这是肖云儒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提出的(肖,1940年11月生于江西赣州,现定居陕西西安,陕西省文联副主席,兼任中国西部文艺研究院院长),其核心意思是:散文的形体完全可以放开,使其成为“散慢”状态,但精神不能散。这个散文观的最大优点是给散文之形注入自由,同时保持散文的聚。但其有没有问题呢?几十年实践之后,散文家发现,其最大问题是,散文的散不受约束,从而导致散文的散无所归依。
散文热以来,散文创作又有什么新观念呢?
大概涌现过:反思了红色经典以来的散文创作后,散文界强调了创新。(认为刘白羽、杨朔等散文,漠视现实,假大空,莺歌燕舞,粉饰生活。杨朔模式,程式化)
之后,随之而起王朔的“痞子文学”,王蒙“躲避崇髙”, 无深度的文学时代来临。
強调散文创新,于是各式散文涌现,蔚为壮观:
小女人散文、(发源上海,黄爱东西)小男人散文、行走散文、性情散文、风景散文、休闲散文、新媒体散文、记者散文、官员散文、大散文、文化大散文,跨文体写作,命名不一而足。
(这里提一下大散文,这由贾平凹首倡。主张走出个人小情怀,题材要大,审美境界要高,要大气。(1992年)一时热烈讨论,出现大散文热。几年,趋淡。)
跨文体写作,也热了好几年。
这几波创新潮冲击,对传统的优秀的精美的散文形式冲击后,又有人感觉散文这文体没了边界,近些年又提出了如下观念:
1、不应将“创新性”作为散文的唯一标准,而要强调继承性,要在创新与继承的辩证关系中,构建散文的理论话语。
]2、要跳出“跨文体”散文写作的羁绊,确立散文的体性及自主性,避免散文的异化状态。(散文体式已确立一千几百年)
3、 要突破长期以来流行的“散文形散,神不散”理论,也要突破当下风行的“散文形散,神也散” 的模式。这由刘烨园上世纪九十年代提出。
(刘烨园,山东省作协专业作家,山东散文学会副会长)此观念认为“散文不仅要形散,其神韵也可飘忽不定。”还有学者提出“散文最大的魅力就是爱怎么写就怎么写。”所谓最上乘的武功是无招无法,所以散文也是“法无定法”。
这导至当下散文“形销骨立” 和失魂落魄。这么一来,散文从题目、结构、主旨、章法、语言等都可以没有提炼和提升,散文写作几近成为一种“垃圾”状态。
4、针对散文过度解放,2016年底,,王兆胜提出了“形不散神不散,心散” 的散文观。其核心词是:无论散文的“形”还是“神”都不能散。这比如一个人,如无骨架和神韵就不是一个正常人了。那么散文的散表现在哪里?他认为是“心散” 即心灵的自由,散淡,自然,超然。一种超越世俗的形而上的理解。(王兆胜,散文家,散文史家。)
四、当下散文写作的质与量
整个文坛(全国)文学状况与从化文坛状况,似有所浓缩般投射。让我们来看一下:
长篇小说,出版社纸版书有刘向阳、欧东林、陈治、郑国殿、李向平等作品;(新近入从化的许锋教授,长短篇并驾齐驱)
网络长篇有青年女作家李小欣、罗小华等作品。
顺便说说,是李小欣的出现,从化文学生态才更齐全。她是值得点赞的。来看看下面的数据:(互联网信息中心统计)2018年网络文学用户超过四亿人,注册作者超过一千万,签约作家六十八万,全职作家三十二万人。这是通过残酷的商业竞争,通过筛选,才获得签约资格,可以入围收费,并获得最低福利保障,一半作家成职业作家。
罗小华,在文狐网发了《山潮》,反映也不错。
欧东林,双棲,纸书兼网发。
短小说写作,有梁国成等,也双棲。
散文写作蔚为壮观,散文写作者最多。常于省市级纸刊发传统性文学性精短散文的,有林延军,(许锋,项鴻儒,叶卫国也有,多棲双棲)
进行新散文写作(跨文体)有余伟文,以乡史写作为重心。
至力散文写作的,还有箫剑、黄焕光、朱灿坚、邓红燕、邝艳芬、龙柱深等等;
诗歌写作,春光烂熳,潘卫群是年轻的老诗人,新诗写得近乎炉火纯青,袁静也不错,不过近来少写了。新近入从化或冒头的,项鸿儒,陈雪敏也很厉害。
微刊文学也似雨后春笋,除了在简书等网刊发诗文外,本土新创了《流溪传奇》,各群聊网也成了文学载体,这也是从化最大的书写群体,(数不胜数)对文学繁荣有积极推动作用。
古文化,传统优秀文学近体诗,古风诗,词,楹联等,亦焕发出耀眼光芒。组织有岭南诗社从化分社,楹联学会等,邓家乐、邝薛调,周郁镜等诗人;陆桂昌、潘志民、张秀和、李润权、李法深、冯杰雄、欧阳予团、肖卫劳诗联双棲,作品多,影响大。女诗人杨小彦的诗词出乎意表,耀人眼目。
总的看,从化文学整个状况,与全国情形一祥,数量很大,质量稍低。(在全国范围看,在繁荣的表象下,内质空虚,价值失衡。在创作中,人文精神缺位。深层原因:一个物质化的,朝钱看的前所未有的消费时代,大众化对精英文化的侵蚀,至使髙质量散文的惨淡。)
从化不套入此圈,但质量偏低是无可否认。
五、散文创作的质量提升
提升散文作品质量, 当然是向好散文上提升。哪怎么样的散文是好散文?
政治上有个“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提法,我看文学上也随着网络、大众写作的来临进入新时期,当下,网络书写将人群的分野细碎化,亦可称为分类。所谓人以群分,物以类聚。相同观点,共同喜好的书写者以微信群聊的方式汇聚一块,各自有本族类的审美观,互不认同。在当下文学场域,在文学观念上“已近乎春秋战国时群雄争霸、诸候割据的局面”。新的文学群体、写作追求、传播方式、阅读需求,带来了类形化的文学观。当下,游戏性的文学观,趋向商业化(资本运作。)乃至追求互动文学观。
从宏观方面看,两大板块对垒分明:
1、传统意义上的美文,注重文章结构,注意剪裁,文本形散神不散,语言精练,优美而不枝蔓,诗意而不随意;思想有锋芒,感情有深度,激情澎越,独具风骨。如《岳阳楼记》、《醉翁亭记》《背影》、《荷塘月色》、鲁迅的《秋夜》等等。
2、新散文,新在,内容上更注重对生活原生态的书写,或内心杂乱无章的图景呈现,篇幅上趋向长篇散文。
新,还表现于跨文体。与传统散文比,说它是散文,真实性是唯的一脉相承之处。但在文体上,它几乎没有传统散文的影子。
另两大阵营的对垒:
1、各级文联、作协纸质文刊和各级报纸副刊散文。既有传统散文也有新散文。
2、网络散文。
对垒,主要表现在对作品的评判标准上,价值观完全不同:
传统散文:文章坚持继承前提下创新,要剪裁、要精短,要境界要神韵。
新散文:要打破旧框框,不怕枝蔓,不妨思維碎片,心理流变,要跨文体,大篇幅。(目前看,仍是散文大河的一条细小支流,绝大多数优秀散文,仍是传统散文。
而最尖锐的对立,是纸刊精英文学与网络文学新一代的严重分歧。
当下据着文坛主流地位领导地位的专家、学者、编辑、传统优秀散文家的好散文标准:坚持审美原则,好散文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有机统一。
网络作者(含散文)点击率高、读者多、打赏多、人气旺、就是好,追求的是爽文。爽就是好。
当下这种对立,似乎不可调和。
有这么一件典型事例:三四年前,著名文学评论家,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白烨到天津作调研,与一些青年网络作家对话,提出网络文学要提升质量,别偏面追求娱乐性。当即有人起而反问:难道追求娱乐性违法吗?
紙质作者与网络作者, 有时还互相看轻(文人相轻一种.) 前者说后者低门槛, 质量差; 后者说前者少读者, 成摆设。(也是的,纸刊少人订,惨淡经营,佛山文艺,报摊从化几绝迹)
当前,评判标准,似乎更难统合,在资本运作下,爽文标准更唯一了。
哪怎么办呢?就这么样下去吗?显然是不行的!梁启超有句名言:少年強则中国強。(大意)最近,看了一个微信视频,主讲者说,古人读书求学:立志,不为良相就为良医。如今入大学,只为求得热门专业知识,谋生。一为社会为民为国,一为自己,境界天差地别。倘若文章一味求爽,娱乐至上,我们的民俗将坠落。
散文写作,要提升质量。
到底怎样的散文是好散文?
好散文,首重品位和风骨:
品位:是指精神气质,品性和德行之类;风骨是指灵魂,是气质之上的一种骨气。(说到底就是超脱低俗平庸)
好的散文,往往具备如下要素:1、有思想。一定的思想是散文的骨架和灵。没有思想的散文站不起来;2、有真情实感,这是文章的血肉,是拔动读者心弦的妙指;3、有较典型的人和事(细节)4、精练,散文对精练尤严。
当下散文,从化散文大体状况:
优质散文少;(目前冒头的有许锋、林延军等)
一般化散文多,甚至是常态,是普遍状况。这大多数散文基本上停留于形而下的写作状态,沒有在形而下的书写境界中向形而上书写提升。
形而下写作状态:一般指, 虽然文从字顺, 叙述、描写有头有尾,能将人、事、物原整记述,达到语文老师教授作文写作优秀水平,可在区县級文学刊物,报纸副刊发表的大批散文。说其形而下,是这些散文的写作,髙度不够髙,欠思想;深度不够深,没深入到事物本质内涵;情感不够真,拨不动读者心弦 。这是缺失作者主体精神所至。
形而上写作情状:文本在形而下书写中,往形而上升华,即展开思辩,注入并加强思想的分量,向题旨深处开掘。行文,从盎然诗意中看到人文精神,从鲜活记事中看到文化源流发展,从人物故事中看到生命精神的传承蕰涵,从游走行旅中看到自然与人生的牵连融会。
这种散文,超越语言和故事之上,从中得到了关于自然、人生、文化、情感以至生命诸多方面形而上的精神滋润。
散文升华,筒单而说,从以下三方面努力:1、书写过程中,打开心灵的窗口,展开思想的翅膀,散发心思,上天下地,游东荡西地思索、将文本中可自然地有机地表达的思想、观感、哲理表达出来。文学的最高境界是哲学的深度,散文创作应往此探寻。(心散)
2、追求诗情画意的精准表达。文学艺术散文,又称美文,其美尽在诗情画意的表述中,要向深处探寻,尽量书写出事与物独特之处和髙而雅的境界。
3、在附景(物)抒情或纯抒情散文中,努力写出生命激情。这是真情实感,出自心灵深处。感触越深,情感越浓喷发越烈,这样的散文必然感人。
散文的题材与选题:散文题材无所不包,花鸟虫鱼,世上万物均可;亲情、历史、生态以及游历、读书,日常生活、现代化进程等,都是散文面对的几大题旨。
但选什么题,捕捉到好题材,艺术地出写,需要眼力和思想力(灵感)。朱自清看到父亲送别自己三后的背影就写出一篇妙文。其实有多少人都曾有过如此经历,却擦肩而过。
这就需要积累,思想、文学、生活厚积。
筒单说说,散文写作两类型及其书写练习:
1、 定点选一题自己想写的去写,如余伟文的乡村史记;
2、 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因顿然感触,触发灵感而写作。
就以眼前讲堂为题材,作书写举例。
《梦. 梦想. 理想》,“静静的荔林”,“水悠悠心悠悠”“古道慧风”“感悟白水寨”等几扁,是本人努力往形而上挤的几篇,有兴趣的可看。图书馆放着十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