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一觉电影梦·李安传》观后感2)
我的名字叫安,其实我的内心一直很不安。
01
当那个少年在风雨席卷的沉船之夜,爬上船杆,朝着船沉的方向撕心裂肺地嚎啕大哭:“阿爸,对不起……”我们像是不小心窥探到导演内心深处不可触碰的柔软一角。
有人无意间问起李安,那一声声告别亲人的悲痛“对不起”,是否就是他多年来蜷缩在嘴角的表白。一向克制内敛、和颜悦色的李安,瞬间崩溃,泪如泉涌。
毫无疑问,父亲对李安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或许也正是因为父亲在治家教子方面极为严厉,使得李安身上始终透着一股子严格的家教修养,温润如玉,谦虚低调。
整个青少年时代,李安都被包裹在父亲灼热殷切的目光中,作为家族长孙,李安要承担的责任终究与弟弟不同。然而,名落孙山,违背父愿,李安亲眼看着,这份沉甸甸如同炙热红碳般的眼神逐渐地黯淡下去,直至熄灭。
父亲的溘然长逝,来不及和他好好告别,更是成了李安心头对父亲永久的愧疚和亏欠。哪怕在他日渐波澜壮阔的生命里,他也始终无法释怀。而电影营造出来的理想世界,让他得以宣泄,借助少年派的涕泗滂沱,他完成了诀别的仪式。
海明威曾说过写作的一个巨大用途:”When it is written, it is gone.” 当你写出来,它才会过去。对于李安,只有拍出来,心结才能打开。
李安将成年积压在心里五味杂陈的负罪感,内心深处与父亲的勾结,以及矛盾纠结的自我,都毫无保留地拍进影片中。于是,《推手》、《喜宴》和《饮食男女》相继诞生。
这几部家庭题材的影片被称为“父亲三部曲”,它们让李安在国际影坛初露荷角,并斩获数奖,里面刻画出的中国式父亲,典型的形象深入人心。
“父亲三部曲”讲述着两代人的隔阂以及文化传承的逐渐缺失,里面的对白、情节以及场景,许多来自李安真实的生活,他之所以能够对中国式父亲把握得如此准确,拍摄得细腻深刻,跟他的成长经历密不可分。
02
《推手》中的父亲是一位致虚极、守静笃的太极拳大师,退休之后来到美国与儿子一家共同生活。然而,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与碰撞,两代人之间的隔阂与矛盾,却让这位追求“炼神还虚”至高境界的太极大师毫无招架之力。在人生的修炼道场上,外在苦难摧毁不了他,皮肉折磨残害不了他,唯独一颗温暖的柔软之心没有铠甲,刀枪直入。
当儿子终于放下面子购置新房,当父子二人在监狱里抱头痛哭…… 我们的意识显然重新被带回了中国伦理道德的根本层面,那就是“百行孝为先”。出身士大夫保守家庭的李安,自小接受中原文化的教育,思想里最根深蒂固的依旧是中国古典文化最为注重的“伦理”。
李安曾回忆道,逢年过节回家,依旧要对父母行叩头礼。这一传统习俗,也在《喜宴》中重现了。即使在后来十几年的时光沙河里,父子之间隔着深深浅浅的无数沟壑,难以跨越,难以连接,他对父亲依旧毕恭毕敬,忍气吞声。
影片中的儿子一度被夹在父亲与洋媳妇之间不知所措,左右为难。既想照顾父亲的感受,还得兼顾媳妇的情绪,同时自尊与面子作祟,难以两全之下,将自己撞得头破血流。而这就是李安当年跨越太平洋,来到异邦留学最真实的感受了。中西方之间强烈的文化冲击与碰撞,自我理想与父亲愿望之间的矛盾与分歧,这些一度让他忐忑不安、不知所措的心境全都被反映进了影片中。
当最后老父亲搬出来自己独住,当洋媳妇将公公的刀剑挂到墙上,父子之间终究是各自做了妥协与让步,这也正如影片的名字“推手”所包含的意味,以柔克刚,以退为进,凡事注重平衡协调,圆柔应对,这是中国人的处世智慧。
黄昏的余晖像是一面金黄的绉纱,轻薄地笼罩着夕阳中的两位老人,彼此之间低低呢喃的那一声声“没事、没事”,既是中国父母对儿女最常见的回答,也是“人生无大事,唯生死系之”的旷达心境。
03
《喜宴》是李安的第二部影片,当年在纽约,有观众问起李安,《喜宴》是什么电影。李安直接回答,“这是一部李安的电影。”可以说,李安将他的背景、教养都反映在了他的影片里,很多情节就是他真实生活的再现。
影片塑造的“儿子”是个同性恋的角色,远在美国读书工作,与男友相亲相爱,日子过得自由自在。然而,为了顺从父母的意愿,无奈之下谋划了一场假婚礼换取老人家的安心。
如同《推手》中儿子的深陷两难,《喜宴》中的儿子更是跋前疐后,既想拥有自我,又想尽孝道,无法两全左右为难。李安在他前三部影片中,都把当年自己这种罔知所措的矛盾心态表现得淋漓尽致。然而无论如何,都始终绕不开一个“孝”字,就如同这场喜宴,尽管是假婚礼,却是真孝心。
我们绝大多数人终其一生都难以逃离原生家庭的影响,父亲施加到李安身上的压力,像是一面厚重的巨大旗帜,在李安的生命里泼下墨汁一般的阴影。
很多心理学家说,我们的一生都在整理自己的童年。这一片阴影的涤除,对于李安来说,有着净化与救赎的功能。于是,我们可以明显洞察到,李安对“父亲形象”的处理。
《推手》中的父亲形象是最硬朗和不屈的;在《喜宴》中,尽管父亲依旧威严,但身体状况已然见衰;到了《饮食男女》中,父亲已失去了家庭砥柱的作用。随着一部又一部关于父亲电影的拍摄,李安逐渐弱化了父亲的权威,在《饮食男女》里,甚至安排父亲“出嫁”,尽管出人意料,这样一个甜蜜的结局,却也是李安对“父亲”最后最真诚的祝福。
李安不断地借助影片,浇胸中之块垒,扫心中之阴霾。原以为只是自己一厢情愿的排遣,直到无意中看到外界对父亲的采访。那时的李安,刚刚拿到了人生的第一座奥斯卡奖杯。而就在那次采访中,父亲直言自己就像《喜宴》最后一幕双手高举的父亲。影片中的老父,这位曾经威严的军官,背对着儿子,举起了双手。那一刻,李安明白,父亲早在心里就对儿子屈服了。
“入山不必太深,下笔不必太浓。顶起钢盔往前冲。”这是李安在拍完《绿巨人》之后,陷进人生与事业两难的境地之时,意外收到父亲对他的鼓励。
第一次,父亲给予了李安继续拍电影的勇气,却也成了最后一次。
“从此漫步重霄九,再见音容梦几更。”
只剩下心里那个懊悔悲痛的男孩,直到多年之后,依旧奋力爬上船杆,却也只能对着远方痛哭流涕地呐喊……